很抱歉,当前没有启用javascript,网站无法正常访问。请开启以便继续访问。纳指逼近次贷危机后最大单月跌幅 本轮科技股财报揭示了什么?
纳指逼近次贷危机后最大单月跌幅 本轮科技股财报揭示了什么?
2022.04.29 15:44 财联社 史正丞

财联社4月29日讯(编辑 史正丞)随着北京时间周五清晨苹果和亚马逊披露最新一季财报,本轮美股财报季的重头戏也告一段落,以FAANMG为代表的科技巨头业绩已全部出完。可以预见的是,由于亚马逊的意外亏损,今晚美股科技板块还将迎接一波悲观情绪的释放。

但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说,大型科技股从2020年夏天开始的增长狂潮,也已经就此正式画上句号。无脑买“大科技”的逻辑已经被更加审慎的前景展望取代。

综合来看,代表着科技巨头的FAANMG,本季度财务表现并不是一边倒的好或者坏,更类似于过山车般的起起伏伏:最先是奈飞意外业绩暴雷,随后微软展现了符合预期的稳健增长,但Alphabet的营收增速比预期更慢,随后“预定暴雷”的社交媒体平台Meta却展现了坚挺的增长。最后,苹果警告当前季度的业绩逆风更盛,而亚马逊不仅计提了大额投资损失,更是直言下一季度依然可能会亏损

image

(来源:公司财报、财联社)

有点像2000年 但需要区别对待

无论各家公司财报表现如何,无法回避的话题是新冠疫情对互联网行业的最大助力,已经在2021年见顶。

六家公司中,除了微软和Alphabet外,其余四家营收同比增速均只有个位数。其中最为依赖广告营收的Meta和Alphabet增速均环比下降了10%。

image

(来源:公司财报、财联社)

假如今晚纳指跌幅再跌1%,意味着本月科技权重指数的跌幅将超过2020年3月市场最手足无措的时期。

纳指整月跌幅超过10%的情况,再往前就要追溯到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的时候了。在那一年《财富杂志》的世界500强排名中,微软排名136位、苹果公司勉强挤在337位,剩下几家压根就没上榜。

看到科技成长股们失去了“成长”属性,也令许多年资较深的市场人士开始联想起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的时期。

Research Affiliates创始人Rob Arnott在本周接受雅虎财经采访时表示,我们眼下正在看到的情况,在许多方面都类似于2000年的科技股泡沫破灭。在那个时候,全球市值前十的公司里有六家是科技股,而到了今年年初,全球前十中有九家是科技股。除非科技将取代地球上的一切,否则就存在泡沫。

Arnott回顾了他与“科技股女王”凯瑟琳·伍德去年秋天的辩论。当时他曾质疑伍德给出的特斯拉3000美元目标价。伍德表示只要特斯拉能够在未来五年里每年都取得89%的增长,到那时就能和FAANG的估值水平差不多了。这也意味着特斯拉接下来需要实现五年25倍的成长,要知道亚马逊过去10年才取得14倍的增长,里面一定存在泡沫。

为了避免“一棍子打死所有股票”,Arnott也强调,这并不意味着前十的每只股票都处于泡沫领域,这只是意味着他们总体上无法达到价格所隐含的那么成功。

在他的观点里,苹果的定价是对于未来的激进假设,但并非不合理。不过,特斯拉、Facebook、Netflix、亚马逊就不一样了,其中很多都是定价都是基于难以置信的长期增长。

通胀潮中方显“成长”质地

在物价全面上涨、美联储大力加息压制需求的背景下,一众凭借消费业务起家的互联网巨头本季度或多或少都给出了一些坏消息。

正面撞上通胀的亚马逊已经预期连续两个季度营收增速低于10%,同时二季度仍有亏损的可能性;而Alphabet受到谷歌广告业务拖累,连预期都没达到;继续不给预期的苹果也直言当前季度会更困难一些,可能会受到40-80亿美元的拖累。

虽然科技股纷纷提及通胀对消费需求的抑制,甚至还有些提到汇率因素,但眼下最大的不确定性正是下周美联储加息后,市场的需求是否也会超预期下跌。

德意志银行在本周二一份名为“为什么接下来的衰退会比预期更严重”的报告中表示,有很高的可能性美联储需要更坚定地(给经济)踩刹车,可能需要一场深度衰退才能遏制通胀。

而在需求不确定的背景下,投资者对于成长的估算也会变得更加现实。本季度呈现一个鲜明的特点是,虽然各家业务表现不同,但亚马逊、微软和Alphabet的云计算业务都成为各自财报的亮点。

根据咨询公司高德纳的估算,今年全球公共云计算市场将维持约20%的稳步增长,各类服务加起来的营收总额将达到4946亿美元,较去年稳步增长20.4%。

更重要的是,高德纳预期这个市场2023年还能维持21.2%的增速,这也意味着近1000亿美元的增量。面临增长压力的亚马逊AWS、微软Azure和谷歌云,将与华为、阿里、腾讯、百度等赛道企业,共同进入竞争份额与稳定成长并存的时期。对于接下来即将披露财报的多家中概股而言,投资者也不妨多看一看确定性的成长点在哪里。

2.14W+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