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当前没有启用javascript,网站无法正常访问。请开启以便继续访问。新能源业务实现高速增长 拓邦股份如何用创新拓宽市场空间?|企业创新评测实验室
新能源业务实现高速增长 拓邦股份如何用创新拓宽市场空间?|企业创新评测实验室
2022.08.10 16:52 研究员 陈高杰

《科创板日报》8月10日讯(研究员 陈高杰),根据拓邦股份最新披露的2022年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2.28亿元,同比增长16.03%;其中,新能源业务实现营收8.58亿元,同比增长61.23%。新能源行业市场广阔,拓邦股份依托于多年的技术积累,快速打开市场。

从技术储备上看,根据智慧芽TFFI科创力评估平台显示,深圳拓邦股份有限公司的科创能力评级为A级。拓邦股份及其关联公司,当前共有超过2300件专利申请,且自2016年起呈现显著的增长趋势。新能源或成其第三增长曲线,拓邦股份能否以技术创新进一步拓宽市场空间,受到了行业内外的关注。

双碳机遇下积极布局新能源

据《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2》预测,中国未来5年,“新能源+储能”是新型储能的主要应用场景,预期到2026年,新型储能累计规模将达到48.5 GW,2022-2026 年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达53.3 %。与此同时,据IDC发布的最新报告预测,到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有望达到约1299万辆,2021-2025年的CAGR约为38%。总体而言,两大领域的市场发展均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出于市场前景向好的预判,拓邦股份积极布局于储能及绿色出行两大领域。根据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拓邦股份的新能源业务营收增长显著。

从技术储备看,根据智慧芽数据显示,拓邦股份及其关联公司的发明专利量超过930件,占该公司专利申请总量的40%以上,整体展现出较高的技术创新水平。进一步从技术主题上看,拓邦股份的专利布局主要专注于控制器、锂电、机器人、智能家居等相关领域(如图1),完全支撑了其半年报中披露的核心技术领域——电控、电机、电池、电源技术和物联网平台。

image

图1:拓邦股份专利技术布局(来源:智慧芽)

资料显示,拓邦股份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优势主要集中于两个维度:全自产自研的“电芯+BMS+电池组”一站式解决方案;拥有可监控锂电池状态,可预警、报故障等功能的云平台。拓邦锂电开发的家庭储能锂电池产品包含机架式、壁挂式、立柜式、堆叠式等形式产品,均适配主流逆变器品牌。此外,该公司正在开发壁挂式离网逆控储能一体机,逆变模块内置在一体机内,无需再与外部的逆变器连接,即可达到逆变、储能双功能。据其2021年年报披露,该公司于2021年有三个研发项目主要涉及新能源领域,分别为“大容量单体铁锂电芯技术平台研究”“新型钠离子二次电池技术平台研究”“数字电源技术平台研究”。其中第一个项目已实现量产,后两个目仍在持续研发中。拓邦针对新能源领域的研发推进不断加速。

聚焦锂电技术研发生产

拓邦股份此前在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公司新能源业务增长逻辑主要围绕锂电池应用场景打开后,基于锂电池应用提供解决方案。从这一维度看,在拓邦股份及其关联公司的所有专利申请中,锂电池相关专利占比较高,已成为该公司的优势技术领域之一(如图2)。具体而言,该公司的锂电池领域专利申请量,自2016年显著增长,截至最新已超过300件。

image

图2:拓邦股份3D专利技术优势地图(来源:智慧芽)

此外,拓邦股份全资子公司“深圳市拓邦锂电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拓邦锂电”)聚焦专用锂电市场,综合拓邦股份在“电池+电控+物联网平台”领域的优势,致力于以“储能+小型动力”为主要方向,提供电芯、电池管理系统(BMS)、物联网系统等领域的解决方案。根据智慧芽TFFI科创力评估平台显示,拓邦锂电的科创能力评级与其母公司一致,均为A级。该公司当前共有140余件专利申请,主要专注于锂电池相关技术领域。进一步分析,拓邦锂电在负极片这一技术领域布局的专利数量最多,该领域涉及的细分技术领域包括方形电芯、正极片、电芯模组、电芯装配、电芯模块等(如图3)。

image

图3:拓邦锂电专利技术布局(来源:智慧芽)

值得一提的是,拓邦股份在锂电池领域除了持续在研发上加大投入外,还布局了生产线。该公司此前发布公告称,为扩大公司锂电池生产规模,满足公司储能及轻型动力等锂电应用业务的快速增长需求,在南通拟以50亿元资金投资建设锂电池项目,用于建设方形铝壳电芯、软包电芯、大圆柱电芯和电池PACK产线,设计总产能为电芯6GWh,PACK电池包4GWh。

在“双碳”的战略背景下,新能源迎来发展良机,拓邦股份立于自身积累的优势技术,快速探索布局新能源,取得了显著的业绩增长。未来,拓邦股份能否持续产出更多技术,提升技术壁垒,是其进一步拓宽市场空间的关键之一。

“企业创新评测实验室”:一级市场及科创板权威媒体科创板日报联合智慧芽发起,旨在研究公司科创实力,凭借企业科创力评估模型,从技术质量、专利布局、技术影响力、公司竞争力、研发规模和稳定性等维度挖掘最具科创实力的公司。

1.41W+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