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当前没有启用javascript,网站无法正常访问。请开启以便继续访问。高值耗材治理和进口替代 国产医疗器械的“危”与“机”
高值耗材治理和进口替代 国产医疗器械的“危”与“机”
2019.08.04 20:26 季晟|科创板日报

《科创板日报》(上海,季晟)讯,“药品的今天,就是高值耗材的明天!” 7月31日《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方案》发布后,不少业内人士发出这样的感叹。

市场有这样的担心并不奇怪。《方案》明确提出,逐步实施高值医用耗材医保准入价格谈判,实现“以量换价”。对于临床用量较大、采购金额较高、临床使用较成熟、多家企业生产的高值医用耗材,按类别探索集中采购,鼓励医疗机构联合开展带量谈判采购,积极探索跨省联盟采购。除了“分类集采”之外,“编码”、“准入”、“零差率”同样成为关键词。中信证券认为,高值耗材行业在政策引导下有望进一步降低终端价格、去渠道水分。

不过,在产品降价的隐忧之下,国产医疗器械并非前途一片黯淡。在8月1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员表示,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呈现两大良好态势:一是整个产业持续保持高速增长,远远高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二是创新发展的势头非常迅猛。特别是在临床上有相当一大批中高端的医疗器械实现了国产化,逐步替代进口产品。

进口替代在路上 多重因素助力进程加速

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虽然增长强劲,行业增速大幅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但高端医疗器械领域整体竞争力仍然不足,医学影像、体外诊断、高值耗材等领域仍由进口厂商占据主导地位。国家近些年陆续出台了多项医疗器械发展的政策,其中国家“十三五”关于医疗器械的规划为国内企业提出了重点研发方向。

目前我国已有多个领域实现进口替代,例如心血管支架、监护仪、DR以及生化诊断等产品。追溯我国已经实现进口替代的器械细分领域的成功经验,技术、品牌、性价比、渠道都是国产企业的制胜关键,政策的推动作用也不可忽视。乘着分级诊疗、基层放量的东风,预计未来五年又将有多个细分领域例如彩超、CT、MRI、化学发光等领域将完成进口替代。自主创新、平台化布局、向下游产业链延伸等是我国器械企业进口替代之外的发展逻辑;居民疾病谱的变化及健康保健意识增强,推动家用医疗器械高速发展。

中信证券认为,带量采购或将打开外资占比较高的高等级医院市场,加速进口替代进程,同时考虑到小企业在改革后面临营销优势丧失、产品竞争力不足的情况,预计市场份额将进一步向头部企业集中。

科创板助力医疗器械公司研发创新

西南证券此前发布研报显示,拟登陆科创板的16家医疗器械公司(包括首批上市的心脉医疗和南微医学),与当前A股和H股同行对比,多个企业具备较大的稀缺属性,产品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市场竞争力突出。从募集资金的用途来看,安翰科技、南微医学、心脉医疗、佰仁医疗、浩欧博的募集资金多数用于产业化建设和项目研发。

广证恒生认为,科创板定位于科技创新企业,对创新企业具有较强包容性与适应性,对于技术密集型的医疗器械行业是重大利好。医疗器械行业作为技术密集型、技术驱动型的行业之一,涉及生物医药、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等多方面高新技术,也关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的整体推进,是科创板上市推荐指引中的重点推荐行业之一,对于产业发展而言是重大利好。

天风证券指出,随着高值耗材的管理将进一步规范化,未来价格承压,更看好具备持续产品更新迭代创新能力及成熟学术推广能力的医疗器械企业,通过创新产品结构调整,实现盈利的稳定性。尤其是其他设备和IVD(体外诊断产品),在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下,作为成本项,医院会更考虑设备和耗材的性价比,国产高质量IVD产品优势进一步凸显。相关公司包括迈瑞医疗、迈克生物、安图生物、万孚生物等。

2.09W+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