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当前没有启用javascript,网站无法正常访问。请开启以便继续访问。二三线正极材料企业生存“困境”
二三线正极材料企业生存“困境”
2020.03.27 13:33 高工锂电

凭借产品质量、产能规模、客户资源优势,主流正极材料企业逐渐掌控市场话语权,二三线正极材料企业生存压力不断增大。

近期,跨界入局正极材料领域的上市公司纷纷叫停或止步正极材料业务板块。

3月13日,红宝丽发布公告称,公司解散并清算了旗下负责正极材料产品生产的子公司锂泰能源。原因是锂泰能源生产磷酸锰锂产品未获得客户市场认可,设立三年,累积亏损数额大。

紧接着,百利科技公告显示,其合作的正极材料企业宁夏汉尧的一期项目订单由4.2亿变成2.35亿。同时,出于对市场需求变化的考虑,宁夏汉尧也决定暂缓实施部分建设内容。

从原因来看,一方面,动力电池市场集中度日趋提升,正极材料行业强者恒强、两极分化的发展趋势也愈发明显。

另一方面,随着上游钴、锂原材料价格大幅下滑,新能源汽车补贴大幅退坡,下游市场需求疲软,市场竞争加剧,正极材料产品价格和毛利率进一步下滑,导致企业利润承压加剧。

业内人士人士认为,二三线纯正极材料企业正在加速消减,其接下来的生存空间,或转型走向小动力、数码等细分市场,或沦为主流正极材料企业或电池企业的代工厂,或被产业链企业纵向并购。

难以逾越的市场高墙

与二三线正极材料消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主流正极材料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形成有特色的拳头产品,扩增产能,降低成本,在综合实力上强化自身的护城河。

强敌环伺下,二三线正极材料也很难逾越主流企业市场的高墙。

高工锂电了解到,以三元材料为例,宁德时代的供应商就有六七家,比亚迪有四五家,主流企业之间供应的价格差距不大,并拥有自身特色的拳头产品。

如:巴莫高镍材料技术出彩,整体产能释放加速;容百科技为NCM811的领头羊;贵州振华主打单晶NCM523;当升科技在6系领域则是首屈一指......

同时,匹配头部电池企业的产能扩增,主流正极材料企业的规模化扩产脚步也在加快。

因此,二三线正极材料企业想要从技术、产能、价格环节突破主流正极材料企业的市场几乎不可能。

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调研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锂电正极材料出货量40.4万吨,同比增长32.5%。其中,三元正极材料出货量19.2万吨,同比增幅40.7%。TOP10企业市场占比达75.4%。

磷酸铁锂材料市场的竞争则更为剧烈,GGII数据显示,2019年磷酸铁锂材料出货量8.8万吨,同比增长29.3%。仅TOP5企业出货量的市场占比就达到了75.6%。

一位正极材料企业高层表示,随着正极材料市场向主流企业进一步集中,留给二三线正极材料企业的市场机会,也仅仅只有“一亩三分地”了。

或转型或代工

高工锂电了解到,在动力电池市场被边缘化的一部分二三线正极材料企业,也在积极转型,挖掘数码、电动工具等小动力以及储能等细分锂电池市场的发展潜力。

事实上,数码、小动力、储能等细分市场也有“门当户对”合作的说法,头部电池企业自然会倾向与主流正极材料企业进行合作。但一些细分领域的中小电池企业,其正极材料则来自不同途径。这也成为二三线正极材料企业持续生存发展的路径之一。

同时,代工也成为二三线材料企业谋求生存的手段之一。

一方面,一部分电池企业也在扶持匹配自身发展的材料供应商,部分二三线正极企业也在试图绑定这部分电池企业,成为其合作的代工厂。

另一方面,部分二三线材料企业也在通过作为主流材料企业的代工厂,进入到头部企业的供应链当中。

行业人士认为,不过无论以何种方式,代工的利润都是极为微弱的。二三线材料企业想要持续发展壮大,还需提升自身在技术、产能、资金方面的综合实力。

值得一提的是,受新冠疫情影响,一季度大动力、数码、小动力等市场大幅萎缩,海外市场出口也日益严峻,这也直接导致正极材料企业的产能释放减缓。同时,来自企业运营、应收账款等资金压力也在加剧二三线材料企业的生存现状。

疾风骤雨过后,剩下的二三线正极材料企业还能剩下几家?

3.24W+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