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当前没有启用javascript,网站无法正常访问。请开启以便继续访问。数字农业浪潮来临 这场30位农业院士专家会议透露这些重要信息
数字农业浪潮来临 这场30位农业院士专家会议透露这些重要信息
2020.12.19 23:33 财联社记者 汪慧

《科创板日报》(记者 汪慧)讯 近日,2020(首届)数字农业50人论坛在云南昆明举行。《科创板日报》记者在现场采访获悉,30位农业院士专家与阿里巴巴数字团队开了个闭门会,探讨如何利用农业高新技术和数字化技术。

12月8日,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哈萨克斯坦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中亚国家农业部长会议以视频方式举行,会议便聚焦数字农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据农村农业部发布的《2020年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报告》显示,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总体水平达到36%。

农业生产的数字化

《科创板日报》记者在现场和专家们的交流中,发现“溯源”是个关键词,追溯每一头牛,每一批奶源,参与到一粒种子下地的环节,让数字化自生产之初就已启动。

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说,“优质的农产品是靠种出来的,而且一个农产品的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环节中的先进技术的应用程度,使用了先进技术,可以确保产量和品质的提升,进而带来成本的下降。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你的产品难以具有竞争力。”

数字化需要贯穿于整个生产环节。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康振生举例,好比病虫害的防治,病害、虫害是动态变化的过程,这个变化过程当中不同的区域、温度、光照什么都不一样,什么时候喷药,喷多少剂量才能够既保障作物安全生产,同时也不会有残留,实际上需要大数据分析病虫在田间动态情况才能做出一个决策,包括土壤肥料、种类、量的多少、与品质形成都是一个大数据的结果。

联合国粮农组织欧洲和中亚事务助理总监拉赫曼宁则在第二届中亚国家农业部长会议上指出,未来20年,稳定的信息技术将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

标准化考验

“标准化是非常严肃的问题,要生产一个合格、安全、质量高的农产品,没有标准是谈不上质量的。”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侯水生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

《科创板日报》记者来到位于远泽昆明空港产业园的阿里数字农业昆明产地仓,这是阿里第一个产地仓,也是自营仓,面积10500平方米,包含1500平方米的6个冷库,可存储1200~1500吨水果,也是云南产能最大的仓,仓内有一条两通道分选线,一天可以分选100吨果子。

分拣本质也是一种标准,并且之于生鲜产品至关重要,若无法标品化处理,则很难电商化。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数字乡村与区域经济发展事业部总经理李少华表示,“好的产品还要选得好,把果园整个果子拿下来一定分三六九等,在不同产区的产品也一定会有不同的口感,适应于不同的消费者。”

在阿里分选体系下,仅百香果就分了8个等级,云南的沃柑、百香果、糯玉米、冰糖橙、雪莲果等18种特色农产品都有了分级标准。在这里,非标化的农产品经过智能分拣转化为标品,从而满足了农产品上行的首要关卡。

在现场产品试吃环节,《科创板日报》记者听到不少反馈,“每个都很甜,但又不是死甜,是甘甜。”这是因为阿里智能分选设备增加了糖度测试,使水果甜度也有了统一的标准,这也是其独家优势之一。

“仓里流水线本质上在做一种品控。”侯水生说道。

阿里巴巴数字农业事业部采销负责人盛聪,以昆明仓里的冰糖橙为例,“本来冰糖橙这个季节早在11月份结束,但今年我们让农民把符合标准的产品放到仓里,流向市场,赚到应有价值,不是烂在地里或被中间商压榨。”

实际上,农产品的市场前置一直是个难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剑平指出,“我们农民的生产没有市场前置,有些时间往往多种,卖不了好价钱,农民满腔热情种养,却没有得到相应理想的效果。”

农业科技“慢工程”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康振生认为,“目前,农业规模、农业科学研究方面以及科技利用上面还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阿里云数智化转型解决方案架构师戴涛调研了中国最大蔬菜基地山东寿光,“70%的种植户基本上属于60后,当地年轻人不愿意种东西,种的东西产销不太均衡,产能也不太好,但是通过物联网技术一些数据技术,把种植物放在工厂里面种植,是可预期的,且可以管理的,控制自动化。”

image 图:广西,阿里巴巴火龙果数字农业基地。

据悉,阿里5大自建产地仓分别位于云南、广西、四川、山东、陕西,可辐射中国核心的农业产区,并于全国222家自营盒马门店和484家大润发门店形成了仓配矩阵,一年可将100万吨生鲜农产品直供到餐桌。

“明年类似这样的仓在全国再开展三到五个,希望打造八到十个大规模农业分级分类生产仓,最大程度缩短从田间到餐桌的距离。”李少华说,“我们愿意去尝试直营模式,今年基地直采模式大概20到30亿采购规模,未来很快达到200到300亿规模。”

李少华表示,“农业是一个慢工程,在这个仓每一个品种都是一个至少持续一年的生意,我们从年头就要制定计划,圈定产出,要去为这个产地农民提供金融贷款,买种子、化肥,到底这个东西能收成什么情况,过去这些一年以后才知道。阿里做农业希望用三年、五年甚至用30年的时候来看。”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赵春江分析称,目前中国的农业数字经济规模是5778亿元,预计到2025年达到1.26万亿元。

2.91W+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