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当前没有启用javascript,网站无法正常访问。请开启以便继续访问。连线创始人|蓝晶微生物张浩千、李腾:我们为什么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创业?
连线创始人|蓝晶微生物张浩千、李腾:我们为什么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创业?
2021.03.12 20:10 科创板日报记者 朱洁琰

编者按:他们创办的公司或已是独角兽,或刚启动种子轮,或已家喻户晓,或长期身居幕后,或正起于微末,但他们都是中国新经济的微观脉搏,是这轮产业和技术升级的微观主导者和实践者,不同行业成千成万的他们的身影汇聚,投射变革的洪流。

《科创板日报》“连线创始人/CEO”栏目,主要关注创新创业型企业,以企业创始人/CEO的访谈为一手信源,让成长中的创业公司走入公众和市场视野,并发掘最新技术和产业趋势。

《科创板日报》(上海,记者 朱洁琰)讯,近日,蓝晶微生物(Bluepha)宣布完成近2亿元B轮融资,创下国内合成生物学领域初创企业单笔融资金额的新纪录。本轮融资由知名投资机构光速中国和高瓴创投领投。

蓝晶微生物是国内合成生物学头部企业,本轮创纪录的融资不仅意味着蓝晶微生物被资本肯定,也显示出国内合成生物产业开始被关注、价值潜力开始被挖掘。

蓝晶微生物联合创始人兼CEO张浩千是北京大学整合生命科学(物理学方向)博士;另一位联合创始人、总裁李腾是清华大学生物材料学博士。2010年,两人作为北大和清华的代表队队长参加合成生物学享誉全球的国际赛事iGEM大赛,继而相识。“当时我们就有一个模糊的感觉,合成生物学的应用场景是非常丰富的,如果能落地的话,应该是很有商业价值的。”李腾说。

2016年底,张浩千和李腾一起创立了蓝晶微生物。借此融资之际,《科创板日报》记者与两位联合创始人进行了连线专访。

image

从两个需求理解合成生物学

“生物技术很可能会成为人们发掘新材料的源头,带来未来物质生产的新模式。”张浩千在接受专访时表示。

在张浩千看来,理解合成生物学要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需求出发。第一个需求是低碳,可持续发展是全球统一的诉求,我国政府规划中也提出了要在 2060 年实现 “碳中和” 的长远目标。

“低碳就意味着,我们生产物质的基本方式要有所改变。”张浩千说,“改变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说原料,我们是不是可以将化石燃料替换成生物质原料?”

此外,在过去的 30 年间,以石化原料为基础的化学工业并没有创造出能够落地的新材料。然而消费升级催生出了第二个需求,“现有的物质材料需要更多功能化差异的东西,比如代糖之于传统蔗糖。”张浩千指出。

“一个是低碳,一个是功能化差异,我们公司正在做的事可以理解为怎么去满足这两个需求。”张浩千表示,蓝晶微生物开发各种微生物合成有功能化差异的新分子和新材料,以满足客户对于低碳和新材料的需求。

蓝晶微生物目前完成了生物可降解材料PHA的工业化生产技术,系统化降低了PHA的生产成本。李腾表示,“PHA 的成本还有望实现进一步降低,逼近聚乙烯等目前常用塑料。目前采购的主要客户是食品和消费品行业的世界500强企业。”

赛道的想象空间非常大

合成生物学在国内还是一个新兴产业,张浩千回忆说,2016年下半年,刚创业时国内对于这个赛道还是很陌生的。“那时候互联网行业正如日中天,我们去找融资,投资人都会问我们,你们开发了什么APP啊,然而我们做生物技术,并不开发APP。”

发展到现在2021年,“我觉得可能和美国2012、13年的状态比较像,国内合成生物学的发展起步晚了,但现在差距正在缩小。” 张浩千说。

张浩千认为,生物技术的发展和电影工业有点类似。“我们把电影拍出来之后,去不同的电影院放映,并不耗费多少成本。生物技术研发的时候也是会涉及到非常复杂的要素整合,但研发出来后的产业化落地并不是很难的事。”

目前国内合成生物学领域内大概有10家创业公司,但很难找到任意两家企业是可以头对头比较的。张浩千表示,“这之中的主要原因是整个合成生物学赛道的想象空间非常大,中间能有很多细分,企业选择的产品管线和研发路径会是千差万别的。”

市场到底是有多大?“我们看一桶原油,85%是用来做燃料的,15%是用来制造各种化工材料的。根据麦肯锡的估算,实际上这个85%和15%的市场体量是相同的。而合成生物学针对的是其中的15%,也就是约等于整个燃料能源市场。” 张浩千说,“在合成生物学针对的化工材料市场里,其中又已经有6成在技术上是可以替换成生物制的材料的。”

下一步做什么?

聚焦到公司层面,在本轮创纪录的融资后,蓝晶微生物要做什么?李腾告诉记者,“我们主要会做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工业化我们的第一款产品,去做大规模的生产和销售;第二件事是数据化,去做整个研发流程的数据化改造,让生物技术成为数据驱动的;第三件事是平台化,我们还将去布局新的产品管线。”

目前,蓝晶微生物大约有将近100名员工,从研发到销售都有专门的团队。李腾说,“现在外部的环境越来越好,资本也在进来,我们的团队在今年还会扩张。”

再看到未来几年,李腾表示,“蓝晶微生物要追求两件事,第一件是要完成商业化闭环,让万吨级的工厂顺利跑起来。第二件是现在PHA作为我们的1号产品,希望后面就有2号、3号、4号……每年都能有一个新产品投放到市场上。”

而关于未来的融资计划,“下一轮的融资可能今年就会做,也可能不会做,融资是为公司的业务服务,” 李腾认为,“上市,是在公司能够服务更多的客户、更多的产品能够落地之后,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

2.43W+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