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当前没有启用javascript,网站无法正常访问。请开启以便继续访问。直击2021WAIC|京东集团副总裁梅涛:视觉产品线未来3年内进入成熟期
直击2021WAIC|京东集团副总裁梅涛:视觉产品线未来3年内进入成熟期
2021.07.09 21:30 财联社记者 戚夜云

《科创板日报》(上海,记者 戚夜云)讯,在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梅涛博士在接受《科创板日报》等媒体采访时透露,京东科技在供应链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场景和技术,开始向外输出标准化的产品,向上下游企业或者生态提供解决方案。

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 梅涛博士

据了解,京东在2018年成立人工智能事业部,智能供应链产品最初是立足于内部应用场景。经过短短几年发展,梅涛博士透露,目前已经在全国近60个城市建立合作基地,并向生产端、流动端、服务端延伸,如食品安全供应链已在多个城市试点。

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京东科技基础技术群总裁、京东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周伯文演讲中提到,我国供应链已经经过了初级加工、高级加工、深度分工3个阶段,未来10年至20年将进入以“产业互联网”为核心智能高效调度产业链要素的阶段。

据了解,由京东承接建设的智能供应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对提升行业生产、流通、消费全链条效率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最新数据显示,京东智能供应链平台已为10万多家政企客户提供了数百种AI功能,AI的日均调用次数超100亿次,融合AI的京东云服务可用性高达99.995%。

而在谈到当前行业AI视觉落地的痛点时,梅涛博士表示当前计算机视觉技术很难规模化应用在开放环境下非标准场景中,人脸识别应用成熟,但是在动作、精细粒度物品识别领域,当前的技术突破难度大。

如,当前计算机视觉区别鸟与狗等不同物种较为容易,但是却难以区分细分鸟类的品种;换句话说,机器识别要从图像识别从类目级别做到真正的SKU级别,更是难上加难。

“我们也做过很多尝试,比如,我们尝试做无人便利店,发现在2000~3000个SKU的数量上,京东识别率能达到97%~99%。但如果SKU数量再从2000-3000提升至1万个,达到中型便利店的SKU规模时,机器识别能力就比人要低。”梅涛说道。

这两大方向,正是当前京东科技人工智能视觉致力于突破的痛点。

动作识别方面,京东科技在WAIC上发布最新的三维深度神经网络技术DG-P3D。

而图像识别,最新研发的CoTNet(Contextual Transformer)技术也在刚刚结束的视觉顶级会议CVPR上获得开放域图像识别竞赛第一名,有望成为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下一代Transformer模型。

梅涛博士表示:“我们清晰地看到技术的边界在哪里,精细粒度的图像识别与动作识别是未来的技术痛点,如果我们能够突破,计算机视觉应用的领域还能够再往前探一步。”

不过,梅涛博士强调,京东科技视觉产品线,目前还处于孵化期,“计划在未来两到三年左右的周期,进入相对成熟的产品赛道。”

而随着产品的成熟与市场发展,梅涛博士透露其身份将会更加多元化,逐渐转变为科学家与产品线负责人的复合型人才。

“人工智能发展到今天,单纯的算法已经很难取得很大的优势。技术的领先,特别是顶级团队之间的竞争,窗口期也就是3-6个月的时间。因此,AI技术一定要是在行业里面去充分发挥作用,科学家与工程师组合是最高效的。”梅涛博士认为。

2.61W+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