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当前没有启用javascript,网站无法正常访问。请开启以便继续访问。【2022MIF 评委100人】澳银资本胡艳:创投机构应该回归真正的本源
【2022MIF 评委100人】澳银资本胡艳:创投机构应该回归真正的本源
2022.06.22 22:56 财联社记者 敖瑾

《科创板日报》6月22日讯(记者 敖瑾) 创新,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的中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创新的作用更举足轻重。

从今年开始,上海报业集团旗下财联社将携手科创板日报、鲸平台等一起,依托星矿数据,重磅打造一个面向新经济领域、针对to C端企业及产品的企业创新力奖项评选——2022MIF魔力果实创新力奖。

我们将通过数据+多维度分析模式,对企业技术创新力,商业模式创新力,品牌营销服务创新力等进行分析评级,以充分挖掘和显现优秀企业的创新实力。力争这一评价结果,能成为一二级市场投资人评判企业投资潜力的重要依据。

为此,我们广为邀请有代表性的投资机构投资人、研究机构学者、咨询公司负责人和资深财经媒体人等,作为评委,共同组建起一个百人评选委员会。希望能凭借他们的丰富经验、锐利眼光和前瞻视野,帮助一起找到那些在创新领域卓有成效的优秀中国企业,呈现这些企业在多个方向维度的创造性贡献。

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我们将采访和对话众多评委,他们是投资人、学者、咨询专家和资深媒体人。力图通过呈现他们的思考和所见所想,以帮助理解中国企业界当前丰富的创新做法,亦启发未来更多的企业创新实践。

这一期,我们专访的是“2022MIF魔力果实创新力奖”评委会评委、澳银资本合伙人胡艳。

澳银资本于2003年由具有风险投资传统的家族信托在新西兰共同创立,透过美元母基金聚焦于欧美区域的风险投资机会。2009年进入中国展开人民币创投基金管理业务,至今共备案管理基金逾10只,经典投资案例包括:康泰生物、新产业生物、美诺华药业、三利谱光电以及海川智能等。

技术创新与场景创新

Q:在澳银资本眼中,什么样的产业或者项目能被称之为“创新”?

A:澳银常规投的项目有两种,一种是在技术上有颠覆性的创新,比如说它的方法论、技术路径颠覆了过往行业的通用路径,提升了效率,节省了资金和时间成本,能改变行业某一个环节或优化整个产业链条。

另外一种,是在场景或组织结构上能颠覆过往。比如说区块链技术,当前区块链行业还有些参差不齐、整体还未规范。但技术本身是有创新点的,它的应用可以实现去中心化。用在公司治理上,可以改变当前公司制的运行方式,解决以人为核心的公司治理所产生的不确定性,目前一些行业领域已经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了。

Q:围绕这种对创新的理解,澳银资本是怎样去寻找或者评估赛道和项目的?

A:澳银资本投医疗为主,医疗领域的项目发展有一个比较长的积累过程,行业属性相对稳健,跟TMT等行业领域存在较大差异。当然,随着人们对医疗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大,以及人类对生命探索欲望的不断增强,医疗行业在技术革新上,还是有一些鲜明的体现。

比如我们参投的辅助生殖项目拜尔洛克。公司运用微流控技术实现了IVF实验室的自动化。当前,辅助生殖整个流程包括精子筛选、胚胎冷冻等,主要还是依靠手工操作,其中一些固有操作的问题,会对精子或胚胎造成伤害。而拜尔洛克通过自动化技术降低这部分伤害,同时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提升效率。目前,拜尔洛克已经积累了大量的鼠胚胎数据,验证了产品的可靠性和效果。我们也期待这款产品可以尽快上市,为有辅助生殖需求的家庭带去更多希望。

医疗项目的发展其实还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现在国内也有一些创新的投资模式,比如,一些投资机构会以license-in的方式投资制药企业,即把国外已经进入临床阶段的药物管线引进到国内,投资机构出资并组建一个合适的医疗专业团队以公司为载体进行运作。

这种不算是创业项目创新,而是投资机构打法上的创新。因为临床实验整个周期很长,投入也比较高,一直砸钱可能得砸个10年才能砸出来,而把一些适合国内市场的管线引进来,可以解决数据、监管和周期长等一系列问题。

不能只用金融的思维做创投

Q:澳银资本在发展过程中,有没有像你刚才介绍的这种创投机构自身进行的创新探索?

A:我个人认为,创投行业本身的创新力确实不太够。创投机构一直在寻找各产业领域最前沿最创新的项目,以及具备创新思维的创始人,但这么多年下来,其实反而是创投行业本身缺乏创新,很多方面还是30年前的打法,出现了项目有头没尾的行业现象,过去一两年时间也出现了大批机构做不下去的情况。

创投行业比较特殊,不像其他行业,跑个几年就能验证商业模式到底行不行得通,它没有那么快,从机构开始投入后最短可能也要5-6年才能回本,就国内现有基金的平均数上来说,真正形成一个周期可能要10年。

我一直认为基金是一个滚轮,一个周期滚下来投资机构能不能做好平衡。机构需要考量的包括:大概要管理多大规模的资金,才能到一个时间节点—实现从最开始只靠管理费收入,过渡到靠业绩报酬甚至直投收入覆盖掉所有运营成本。

但现阶段国内很多机构在这件事上是不够专注的。一些机构只想着能投出一个独角兽,够养团队五年十年,然后下一个阶段再投出另一个独角兽,这当然也是一种逻辑,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但如果机构的定位是要持续百年地健康运作,就不能是这样的思路了。澳银美元母基金投向的国外GP,基本上历史都超过百年,从国内来看,创投行业发展确实也比国外晚,但主要原因还是投机主义比较多,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长期主义。

金融的本质就是资金的融通。但创投行业离产业很近,不能全用金融思维做创投公司,还是要有一点实业的底子或思维,把创投公司当成实业公司去干。过程中你可以用金融的杠杆思维管理好资金的流通,但不能只有金融思维,创投机构应该回归真正的本源,在一级市场上投好、管好、退好,把握好出资人跟创业者之间的利益平衡。

澳银资本在发展过程中也进行了一些探索。最开始我们早中后期都投,现在我们聚焦在早期,也就是A轮左右,是真正意义上的风险投资。总结过往这些年的经验,我们发现投资金额在1000-3000万之间的投入产出费效比是最高的,估值大概在2个亿左右的项目,在未来有较大的升值空间,也利于下一轮机构入场。

在行业领域,我们过去都曾下注过环保材料、高端制造、还有模式创新的项目,但现在基本上聚焦在医疗领域。医疗行业虽然发展速度不会很快,但它是一个波动起伏不会很大的行业。相比其他行业,医疗行业较能扛过周期所带来的风险。通过对于过去经验的总结,澳银遵循结构化投资原则,在一支基金中我们不只是投医疗,医疗项目占大概六成,其余的TMT、技术类占大概四成,以此来抗击一些行业风险。

Q:你觉得创投行业还有哪些创新的空间?

A:澳银聘请了IT经理并且专门委托开发公司,按照我们的思路开发了一套IT系统,贯穿募、投、管、退各个环节。目前的数字化系统更多是提升效率,但当IT系统从信息化过渡到真正意义上的数据化,打破了创投领域的信息差,那么行业内的基础从业人员,就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价值以及能力发挥的空间了。

“这是绝望的冬天,也是希望的春天”

Q:面对目前的市场环境,澳银资本在做什么?

A:各行各业目前其实都处在面临挑战的时期。但就像狄更斯在《双城记》里写的:“这是个充满希望的春天,也是个令人绝望的冬天;我们面前什么都有,我们面前什么都没有。”这句话放在现在很恰当。从整个经济周期来看,这确实是比较难熬的阶段,比如产业领域可能正在发生链条的重构,这时就会有很多不确定性。

但与此同时,对投资机构而言,这又是个好时候。人在危机下往往能迸发出很多潜力,国家层面目前也在支持早期企业,多地政府都在发早期引导基金。这其实是一种信号——政策在鼓励新的技术或应用,这时往往就会孕育出新的思路和变化,投资机构就比较好找标的。且这时候去谈项目,价格也会回归理性。当然你要有耐心,要有一套明确的判断思路。

Q:为激励创新,以及从投资角度判断企业创新的实质价值,财联社正在打造中国企业的创新力评选——“MIF魔力创新果实奖”,该奖项推出了几个评价维度:商业模式、产品与技术、营销品牌与服务等,对于企业创新,您有什么建议?

A:常规的维度其实还是:一个产品落地的技术耗费周期有多长,是不是有一定的壁垒,有没有申报专利,专利有没有问题,商业模式是不是走得通,以及产业链条上对项目模式的看法等等。

这些都是常规的看项目维度,对一级市场的投资机构来说,还有一个很核心的问题是人。创新力的确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团队如果搭建得不好是很致命的问题,因此还应该加一个项目核心团队的观察维度,评估创始人的创新能力、团队的创新思维。

Q:澳银资本会给初创企业哪些面对当前市场环境的建议?

A:第一是守好钱袋子,成本能节省都尽量节省。

第二是要向上游材料端延伸,要么是跟上游供应商形成持股关系,要么就是自己去参与研发。未来如果出现危机,企业就能找到供应端,既能节省成本,又能防止突然断供。这一点大多数创业者平时可能不太注意,但有危机意识的创业者就能想到这一点。

下游客户方面,就目前的现状来看,维护好大客户关系,小客户现阶段往往不太稳定说不定自身还面临着危机。

Q:澳银资本如何平衡创新与风险,有没有一些可以分享的经验或教训?

A:这个问题分为两个层面。

一个是机构本身要修好内功。澳银资本内部采取团队作战的方式。挖掘了项目之后,投后团队会对项目做尽调,而非委外方式。项目管理我们也采取双人制,进行小组作业。一个项目,投前有投拓经理,投后有项目管理人。投资实施前,是以投拓经理为第一责任人进行公司整体资源的组织。投资实施后,第一责任人转为投后的项目管理人,由其来组织实施未来管理过程中的各项事宜,包括如何决策、调动哪些资源以及需不需要提议退出等。也就是说,澳银资本内部是一个团队打配合推进事情,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人的因素带来的不确定性。通过团队作战,设置好AB角,还能避免团队流动造成的项目信息断流。

另外在决策上,整个决策层要把握好发基金的速度以及规模,还有出手以及退出的速度。整个决策层对这些问题把握好后,会全部固化到年度白皮书里,然后按照这个节奏推进。

再有就是我们的IT系统,虽然它还没达到行业整体数据化的程度,但是信息化对于私募基金和风险投资公司来说,就已经非常重要。在运营过程中一定要把信息存储好,所有投资过程中发生的事情,无论是文件、人员观点以及决策原因,全部都要留存到系统,以此对抗人带来的不确定因素。

第二个层面是创投行业存在外在风险,因此需要有一定的容错率。行业二八定律一直都在,我们复盘在管基金发现,最好的基金IPO率跟并购率也就是25%。按照这个逻辑,我们需要做到的是,在10个项目里,可能有两个是冲着上市或者是所谓高回报的方向去陪跑;另外6个中等项目,要择机而退,争取DPI在合理的倍数,但是不能贪多;再有1-2个风险项目则要有容错率。在二八定律的基础上,尽一切努力提高那20%,尽可能向30%靠。就这样不断地总结过往,然后应用到新的投资决策上,不断优化。

1.66W+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