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当前没有启用javascript,网站无法正常访问。请开启以便继续访问。SKG上市 倍轻松不轻松
SKG上市 倍轻松不轻松
2022.06.29 22:11 财联社 梁又匀

财联社|新消费日报6月29日讯(研究员 梁又匀)近日,未来穿戴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未来穿戴)结束了长达半年的上市辅导,正式递交招股说明书,拟深交所创业板挂牌上市。

招股书显示,该公司主要从事SKG品牌可穿戴健康产品和便携式健康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并提出将致力于运用科技“让每个人更年轻健康”。

而这与2021年上市科创板的“健康智能硬件第一股”倍轻松是同一赛道的竞争对手,两者产品均包括头部、颈部、眼部按摩仪,常年争夺着电平台商销量排行榜第一第二名。

结合双方公开数据显示,未来穿戴2021年营收达10.6亿元,归母净利润1.31亿元,主营业务毛利率52.38%;倍轻松2021年营收11.9亿元,归母净利润9186.18万元,主营业务毛利率56.69%。

不难看出,倍轻松的经营压力相较于未来穿戴更大,其营收、毛利虽略高一筹,但关键的利润规模上却有些“不够看”。

2022年二季度,SKG又被指在宣传上“常年打医疗器械擦边球”,产品质量、真实功效、维权无门等问题再次被曝光在公众面前。

作为国内便携按摩仪的两大头部品牌,似乎在告诉市场“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颈部按摩仪支撑起的SKG

未来穿戴成立于2007年的广东顺德,与当地大部分企业一样,早期SKG品牌的产品主要是各式小家电。有资料显示,顺应当时的家电出口潮流,SKG最初定位于海外市场,其英文缩写之一就代表“Global”(全球)。不过,初创的小品牌想要拓展海外市场并不容易。

另一头,伴随着2009年京东、唯品会等电商平台的崛起,以及线下销售渠道、头部品牌激烈的价格竞赛,未来穿戴开始关注网购渠道。不过,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商业蓝皮书》数据显示,2010年家电网购总额约为800亿元,仅占当年家电市场规模的8%,小家电SKG依旧“名不见经传”。

2016年,SKG上线首款颈部按摩仪并实现销量突破。依托这一成功,品牌逐渐抛弃小家电业务转而开发健康领域的智能可穿戴产品,并逐渐打出名气。

财报数据显示,直至2021年,颈部按摩仪系列产品依旧是公司七成以上的收入来源。2020年,该品类营收占比一度达到86.67%。

天眼查数据显示,从专利数据来看,与肩颈、颈椎相关的专利占比达到了45.78%,而与腰部、眼部相关的专利占比分别仅为1.39%、7.6%。

或许是为了避免产品过于集中的风险,2021年公司紧急将研发开支增加至7472.59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上升至7.05%。其中,新上线的研发项目是腰背、眼部按摩产品、筋膜枪以及健康监控手表等。

作为对比2019年、2021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仅为2275.49万元和4714.06万元,分别占比2.87%和4.76%,且过半投入都集中于颈椎按摩类产品。

不过,在产品热销的同时,围绕按摩仪的产品质量投诉和维权也频频出现。

2017年,未来穿戴曾因涉嫌生产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的产品行为,而受到来自佛山顺德区市监局的4万元处罚。黑猫投诉平台也显示,2022年以来,SKG产品续航问题、损坏维修问题、虚假宣传问题、退换货以及致人烫伤等投诉时有出现。

SKG销量增长背后 谁在拖累利润?

长期的投入也使得SKG的颈部按摩仪在电商平台表现突出,2021年双十一、2022年618大促活动期间,SKG发布的“战报”显示,其在天猫和京东的颈部、腰部按摩仪类目下销量均排名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在未来穿戴采购的成品产品中,主要包括眼部按摩仪、按摩披肩和小家电。2021年公司成品采购平均单价为107.27元,而在电商平台上,其主要采购产品眼部按摩仪的售价在400元~570元不等。虽然采购成本持续上升,但公司的高毛利率可以缓解这一压力。

数据显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生产的颈部按摩仪,2021年毛利率可达63.58%。

2019年至2021年,公司营收分别为7.92亿元、9.91亿元和10.60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13亿元、1.43亿元和1.31亿,呈现“增收不增利”的尴尬局面。对此,招股书解释为,受毛利率变动、股份支付、期间费用投入等影响而出现波动。

新消费日报记者发现,股份支付费用和销售费用的增长是导致其波动的重要因素。

财报显示,2020年及2021年,公司支付给实控人孔珍、董事卢书平二人的转让股权暨股权激励费用分别多达9433.82万元和2250.65万元。

与此同时,公司还为近两年刚入职的董事吴文新、卢书平分别开出了590.4万元和319.58万元的年薪。再加上实控人刘杰和孔珍原有的数百万元年薪,仅在高管薪酬支出一项就占据了公司税前利润的15.4%。

作为对比,倍轻松的管理费用(包含薪酬、股份支付、专利维护、差旅费等)仅占营收的3.43%,而未来穿戴的占比却高达14.74%。

image

即便剔除了一次性的股份支付费用,未来穿戴的管理费用占比也达到了10.13%,并且逐年增长,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数倍。

此外,邀请明星代言以及向线上线下大量投放广告的行为,也使得公司的销售费用水涨船高,2021年支出已达到2.15亿元,占公司总营收的20.24%。

利润跟不上营收的倍轻松

从可穿戴设备细分市场来看,便携按摩仪相较于按摩椅等大型按摩器具,因其客单价低、体积小、便携性强等特点,近年来增速较高,目前市场占比已经超过大型按摩仪器。

2020年我国按摩仪器市场规模达到150亿元,近6年来,该赛道年复合增长率达9.5%。按摩仪作为消费升级趋势下,医疗保健领域的“品质生活”体现,正在向全民普及的趋势发展。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大陆的按摩器渗透率仅为1.5%,而日本、韩国则分别达到20%、12%。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9年至2021年,倍轻松总营收分别为6.94亿元、8.27亿元和11.9亿元,年均复合增长19.69%;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457.56万元、7070.74万元和9186.19万元,年均复合增长18.95%,利润增速基本与营收持平。

然而,据倍轻松2022年一季报显示,公司当季度归母净亏损达988.98万元,同比2021年一季度的盈利1102万元存在明显差距。

倍轻松对此解释称,一季度业绩不及预期,主要是受疫情反复影响,线下渠道客流下降,而相关固定费用较为刚性。不过公司一季度线上渠道实现营业收1.64亿元,同比增长48.77%。接下来公司将持续推进线上线下融合,部分线下门店开设新媒体账号,入驻O2O平台,并继续优化线下门店。

由于线下直销业务是倍轻松毛利率最高的渠道,且财报中倍轻松表示,门店也是客户体验、维护品牌粘性的平台,使得线下门店既是品牌优势也是公司舍不得脱手的固定负担。截至2021年末,公司直营门店数累计达186家,营收占比36.89%。

此外,营销费用的水涨船高也是影响倍轻松利润的一大因素。2021年财报显示,倍轻松的销售费用占比为40.75%,而2022年一季度,这一数字达到45.56%,创新历史新高。

作为科创板上市公司,倍轻松一季度研发费用占比达到6.2%,同比增长1.27%,创历史新高。但这一速度无法跟上营销增加的费用。

更尴尬的是,主打眼部按摩仪的倍轻松也因产品功能有限而频繁被质疑为“智商税”,投诉无门、检修质量差等负面评价也始终围绕着品牌。

相较于SKG采用自主生产,倍轻松大量采用了委托加工的方法,且比重在逐年上升,这对于品质的把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0年,公司主营产品眼部按摩仪代工比例高达89%。

或许由于以上种种原因,2022年至今,倍轻松股票累计跌幅达47.67%。而新的挑战还将继续到来,此前有媒体报显示,预计今年7月15日,倍轻松将有1005万股、占总股本16.31%的股份将被解禁,届时公司股价还将承压。

1.52W+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