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当前没有启用javascript,网站无法正常访问。请开启以便继续访问。汇聚科创“朋友圈” 成渝科技创新中心影响力不断提升
汇聚科创“朋友圈” 成渝科技创新中心影响力不断提升
2022.09.27 10:35 科创四川

“从拿地到动工建设用时不到5个工作日,全面刷新了拿地建设时间纪录。”成都高投芯未高端功率半导体器件及模组研发生产项目建设8月正式启动,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预计实现年营收9亿元……在科创板开市3周年之际,《科创板日报》课题组深入成都,调研成渝地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最新进展。

虽然受疫情反复及全球经济复杂环境影响,2022年1-8月,成都科创“朋友圈”高烧不退,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企业及项目加速布局;越来越多的科创企业登陆科创板,成功融资后扩大再投入;在双城联动中,成渝科技创新中心影响力持续飙升。

image

大批科技创新项目加速投产落地

今年以来,成都一大批科技创新项目加速投产落地,进一步增强了科技创新中心的产业吸附力。

产业承载着城市竞争力,科技创新项目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成长动力。这些已开工的项目聚焦科技创新,布局前沿产业,做强延伸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的科技创新链条。

其中,5月26日,在海尔HOPE创新生态平台、欧盟项目创新中心、成都武侯智谷汇等各方代表共同见证下,海尔成都创新中心成立,以生态支持科技,以科技壮大生态,助推企业、区域的高质量发展。这对成都及西南地区来说,海尔成都创新中心让当地科技力量可以精准对接海尔产业生态,为科技成果转化增加“确定性”,也可以通过海尔平台连接全球创新资源,实现协同研发,提高企业竞争力。

据悉,海尔成都创新中心成立后,可以将当地的科技创新力量汇聚起来,与海尔智慧家庭、工业互联网、大健康三大产业精准对接,形成“强强联合”效应。

在无人机领域,今年7月,海拔4238米的甘孜康定机场上,全球工业级无人机赛道迎来新突破——面对高海拔、无信号这样复杂的自然环境与真实应急条件,一架双尾蝎无人机,全球首次成功搭载空中基站,实现全网通信应急保障。这架由成都高新技术企业腾盾科创自主研发,并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双尾蝎无人机,翼展20米、机长10米,是全球首创的双发大型高端无人机系统。新突破背后,是腾盾持续加大对前瞻性创新技术的投入,目前该企业已获69项专利授权,其中发明专利17项。

值得一提的是,在建设项目中不乏有“最大”工程。今年5月,作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枢纽节点建设的样板工程,西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成都智算中心正式上线。项目位于成都高新—郫都电子信息产业园,总投资109亿元,建设人工智能算力平台、城市智脑平台和科研创新平台等三大平台。

人工智能算力平台采用基于昇腾AI基础软硬件的AI集群,算力达到300 PFLOPS FP16,相当于15万台高性能 PC 的计算能力。上线后,成都智算中心算力利用率预计将超过90%,实现上线即饱和运营。项目建成后,成都智算中心将承接人工智能生态发展、产业孵化和科研创新,服务千行百业。

与此同时,更有不少世界500强链主型企业合作项目达成。

7月30日,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研发企业,宁德时代与成都市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换电运营、研发、资源综合利用、电池关键材料制造、新能源及储能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8月22日,成都市锦江区人民政府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约,未来将在数字产业发展、创新能力提升、科技人才培养、智慧城市建设、应用场景打造等方面加强合作,构建鸿蒙物联网场景,建设智慧锦江城市5G智能体,打造车路协同示范项目……

《科创板日报》调研了成都上半年引进的228个重大(高能级)项目,其主要分布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创新药、新能源汽车等科创领域。数据显示,上半年成都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9.4%,印证了高技术领域投资有力,其中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15.5%、30.4%。中航锂电、高真公司芯片制造设备采购等大型项目支撑作用明显,计划总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增长14.8%。

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双核”之一,成都正坚定不移地打造全国创新人才高地,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一大批科技创新项目加速落地,加快打造先进产业集群,不断强化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新的科技创新项目为成都注入新的动力,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中心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科创板上市企业及研发投入快速增长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除了重量级科技创新项目加速落地,快速增长的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正让成都在全国科创圈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科创板日报》企业数据库显示,截至2022年8月,成都A股上市企业总数达到112家。其中科创板上市企业16家,从全国城市科创板上市企业总数看,成都位列第六。

自成都先导首登科创板后,三年来成都企业源源不断在科创板敲锣上市。当前,成都科创板上市公司不仅数量稳步提升,而且产业集群效应显著,尤其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集聚了一批科创企业,“硬科技”成色逐步显现。

科创板企业高速成长的背后,是成都良好的产业基础以及对企业大力培育的结果。据智慧芽数据显示:平均每家成都科创板上市企业的专利申请量约为232件,有效专利量约为110件,授权发明专利量约为54件,成都科创板上市企业“科创力”高于科创板整体水平。

作为科创企业的代表,科创板上市公司“科创力”十足。翻开成都科创板上市公司年报,研发投入加大、技术创新加快是一大亮点。对于企业而言,科研经费的投入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科创企业越多,研发投入越多。

西南科创板第一股成都先导,年报显示,2021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23.69%,主要用于核心技术的创新升级及平台建设、内部自主研发的新药项目。据2022年半年报显示,成都先导在核心技术平台及新药管线上持续投入,研发投入4,257.86万元,占营业收入的30.69%,同比增加8.94个百分点。

image

去年6月登陆科创板的欧林生物是一家专注于人用疫苗研发、生产及销售的生物制药企业,2021年研发费用同比增长31.90%,主营产品吸附破伤风疫苗快速放量,助力公司2021年营收同比增长52.18%。同时,据2022年半年报显示,欧林生物研发费用增加883.57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8.90%。

苑东生物2021年研发投入为2.0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达到20.41%,较上年同期增长35.63%,公司持续保持高比例研发投入有力支撑研发项目的加快推进,尤其是在小分子新药及生物药和高端仿制药等方面加大突破。2022年半年报显示,从研发投入力度来看,苑东生物今年上半年研发投入1.17亿元,同比增长23.98%。

目前,成都也已汇聚了一批生物医药上市企业,从研发投入看,成都医药生物上市企业在研发端投入力度较大:过去5年研发支出占比(占销售收入比重)中位数达到6.1%,高于全国中位数4.9%。

再来看投影行业,极米科技盈利能力不断提升的背后,也离不开公司对新技术的加大投入。年报显示,2021年极米科技研发投入2.63亿元,同比增长89.03%。再看2022年上半年,研发投入方面,报告期内公司投入研发费用1.95亿元,同比增长73.27%。

image

无人机股纵横股份,年报显示,公司2021年研发投入资本化金额737.03万元,占研发投入的比例为16.97%,主要系新型号无人机系统项目进入开发阶段,对开发阶段的研发支出予以资本化。

总体看来,成都16家科创板上市公司均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企业活力,一直坚持创新研发,在创新能力和研发投入上总体呈上升趋势。

近年来,除了招引龙头企业落户,成都在加速培育科技型企业上也下足了功夫。2014年,成都在全国率先设立的纯信用“科创贷”产品,为企业解决资金方面的后顾之忧,让越来越多的成都科技企业在“科创贷”的支持下,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蜕变。

截至8月15日,“科创贷”累计为2681家企业利用其股权、知识产权、信用等获得信用贷款,累计投放贷款金额突破200亿元。目前,在成都市16家科创板上市企业中,已有13家科技企业都得到过“科创贷”的支持,占比达81.25%。

一直以来,成都科技创新“家底”十分丰沛,这是成都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盘”。在科技创新资源上,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成都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2家,成都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成都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249个。

“双城”联动 成渝科创中心影响力大增

早在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部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首次提出“双城经济圈”概念,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核心目标之一。

《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指数评价报告》显示,成渝地区协同创新水平快速提升,协同创新总指数增长9.5%。其中,创新合作指数增长最快,达到17.0%,产业联动指数增长14.0%,位居第二。

成渝地区协同创新表现出了不少亮点,如:研发投入快速增长,创新人才不断集聚,成渝地区高校科研院所科研合作不断深化,产业联动加速、成渝地区重点园区支撑能力提升,环境支撑更加有力、成渝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等方面。

目前,成渝两地通过交流协作,已结出产业协同的“果实”。例如,在微电子产业领域,成都高校多、人才多,在芯片设计上有优势;而重庆芯片企业密集,两地“合璧”,协同创新,加快壮大成渝地区集成电路产业的整体实力,做强“中国芯”。

两年时间,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成都)等一批重大平台相继落地,重庆金凤实验室、天府兴隆湖实验室等数个重点实验室揭牌运行,双方在共同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合力打造科技协同创新高水平样板上稳步前行。

事实上,发展“硬科技”产业集群,也是成渝两地提升科创实力的一环。近两年,成渝两地吸引了很多龙头企业投资落地,加速产业集聚,促使两地科技创新环境不断提高,创新实力日渐加强。

围绕共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两地选择从最有合作基础的汽车产业、电子信息等领域率先突破。汽车产业方面,两地编制完成汽车产业合作图谱,共同开展线上线下供需对接活动。截至6月,两地共有130家零部件企业参与对方整车配套。同时,两地在协同建设成渝氢走廊、电走廊,投入运营氢燃料电池汽车440辆,联合申报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

电子信息产业方面也有重大进展。今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批复同意成渝地区启动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在成渝枢纽规划设立天府数据中心集群和重庆数据中心集群。

围绕协同共建西部科学城,成渝两地陆续做了这些:重庆两江新区、四川天府新区联手成立八大产业联盟;成渝两地科技部门共同发布2021年“川渝联合实施”重点研发项目申报通知,聚焦四大领域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成渝共同发起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双城经济圈科创母基金,成立成渝地区技术转移联盟,组建川渝科技资源共享平台……

针对产业集群发展,今年4月,《成都市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2022年工作要点》印发,明确要聚焦重点产业链,推动产业建圈强链落地落实,夯实产业支撑。

目前,在两地科创主管部门的全力推动下,成渝两地科技创新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双城协作的支撑力越来越强,一批批知名企业和投资机构落户,一家家科创企业登陆上市……成渝科创“朋友圈”越来越大,成渝科技创新中心影响力飙升!

2.02W+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