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齐碳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齐碳科技”)于近日完成7亿元C轮融资。本轮融资由美团领投,华盖资本管理的首都大健康基金、博远资本持续追加投资。
据了解,这是今年国内一级市场上生命科学领域最大的一笔融资。成立于2016年的齐碳科技,是我国首家自主研发出纳米孔基因测序仪并率先开启商业化的企业。
齐碳科技表示,本次融资后将紧贴市场需求,持续完善产品矩阵,加速推出中、高通量测序平台;同时也将拓展更多元的应用场景,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扩大商业化版图。
打通科研到商业化“最后一公里” 打破国外巨头市场垄断
行业人士表示,经过几年快速发展,我国纳米孔基因测序行业上游已初具竞争格局:绝大多数企业还没跑通技术,个别企业进入商业化机型研发阶段,而能实现量产、正式迈入商业化的设备厂商,只有齐碳科技这一家。
作为国内唯一一家啃下第四代基因测序技术“硬骨头”的企业,齐碳科技仅用5年时间,便成功推出国内首款商业化纳米孔测序仪QNome-3841。
作为领投方,美团表示,在国产纳米孔测序平台中,齐碳科技的商业化进程处于领先位置。基因测序技术是探索生命科学前沿的核心技术之一,基因测序市场正处在快速发展和创新迭代的过程中,能够全面自主掌握核心技术并快速投向市场的企业,无疑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齐碳科技联合创始人、董事长胡庚博士也提到,正是得益于快速的市场拓展及领先的商业化进程,齐碳科技顺利完成此轮融资。
今年,齐碳科技成功攻克量产难题,正式迈入商业化,这不仅打通了我国纳米孔基因测序技术从科研到商业化的“最后一公里”,也标志着我国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突破国外巨头市场垄断,实现自立自强。
可年产测序仪2000台 建成国内首个纳米孔基因测序仪生产基地
基因测序仪研发难,量产更难,这是行业共识。“一台基因测序仪的量产,需要解决的难题,不光是如何将高精尖的零部件生产制造出来,还要实现将所有零部件集成为一台可稳定运行、高度可重复、且能够规模化生产的精密仪器,这考验的是一家企业的综合实力。”齐碳科技生产部门负责人表示。
在齐碳科技联合创始人谢丹看来,作为国产纳米孔测序技术开拓者,齐碳科技的发展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前几年埋头技术,穿越“科研无人区”,最近两年则朝着“量产无人区”挺进。
要做到这一点,人才是核心。纳米孔基因测序仪的研发与量产,横跨蛋白工程、流体芯片、电子电路、算法等多个细分学科,国内几乎没有具备产业化经验的人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齐碳科技聚集多学科人才自主培养,在研发和量产测试的实践中不断融合,最终打造出一支有产业化能力与经验的团队。目前齐碳科技员工270余人,75%以上为技术研发人员,超过半数员工拥有硕博学历。
除了人才储备优势,齐碳科技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总投资近2亿元,耗时大半年时间,齐碳科技在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已建成国内首个纳米孔基因测序仪生产基地,可年产测序仪2000台,配套检测试剂、芯片100万套。
坚持本土化发展道路 应用涵盖科研院所、高校、医院、疾控中心等
2022年是齐碳的商业化元年。谢丹表示,目前,基因测序行业发展引擎已经从上游技术突破转移到产业化能力上,技术研发只有经历市场的考验,才能真正释放出现实生产力。
据了解,目前已有上百家机构用户使用齐碳QNome测序平台,涵盖国内领先的科研院所、高校、医院、疾控中心等,应用领域包括病原体研究、动物疫病防治、分子育种、司法刑侦、公共卫生防疫等。
坚持本土化,一直是齐碳科技的选择。对于最核心、技术水平最高的生物芯片,齐碳选择了一条最难的道路,从芯片基底到涂膜嵌孔全部自产。同时,针对其他零部件,齐碳科技从一开始便坚持最大化使用国产原材料和国产生产设备。目前,齐碳科技已经实现95%以上的供应链本土化。
专利方面,齐碳科技突破海外专利封锁,在孔蛋白、控速蛋白、流体芯片、电子电路、算法等核心技术上,均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形成完善的国内外专利布局,已形成知识产权成果2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超百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