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4月3日讯(记者 李明明)近日,上海奕拓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奕拓医药”)完成B+轮融资,融资额未披露,参与投资的机构包括阿斯利康中金医疗创投基金、新投集团、锡创投。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本轮融资距离上次B轮融资已时隔三年,而股东中阿斯利康中金医疗产业基金、薄荷天使基金、杏泽资本都投了两次。
专注于“不可成药”靶点相分离领域
奕拓医药2018年12月成立于上海浦东新区,是一家专注于不可靶向肿瘤靶标的小分子创新药物研发公司。
在不可靶向领域,奕拓医药专注于靶向蛋白质液-液相分离的小分子药物研发,称已自主开发全球领先的蛋白质液-液相分离技术平台——LLPS平台。该平台整合了AI赋能的相分离靶点发现、高通量高内涵药物筛选、和药物优化等技术环节。
“不可成药”靶点,通常指的是一类通过传统方法难以或者尚未靶向、但极具临床意义的治疗靶点。
《科创板日报》记者获悉,如今,几乎所有的药物都是靶向人体中的某一蛋白质(如G蛋白偶联受体)上的特定靶点,通过这种“靶向性”来激活或抑制蛋白质的部分功能,进而对疾病产生治疗作用。因此,找到特定靶点、开发出针对性药物,很有必要。
一位医药领域投资人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据相关统计,与人体疾病相关的致病蛋白中,约有超过 80% 的蛋白质不能被目前常规方式所靶向,即相关药物还有80%的空白发展空间。而蛋白降解、基因编辑、靶向 RNA 调控、相分离等多种新技术以及新机制的发展,也为攻克“不可成药”靶点带来了新思路。
”其中,相分离是一种新型的小分子药物开发策略,即开发小分子化合物调节液-液相分离、形成的具有一定生理功能的凝聚相,从而实现对靶蛋白生理功能的调节。总体来说,奕拓医药专注的相分离领域,基础研究比较活跃,但是产业化进度还处于早期阶段,也是一个相对小众的赛道。
据《科创板日报》记者了解,目前,全世界包括奕拓医药在内约有 5 家在相分离技术上进行新药研发的公司。另外四家均在美国,分别为致力于将生物凝聚体应用于药物发现的公司Dewpoint Therapeutics Inc.;识别可改变相分离动力学的治疗化合物战略公司Nereid Therapeutics;微流控驱动的药物发现平台公司Transition Bio; 以及此前获得诺华、礼来和艾伯维投资8100万美元的Faze Medicines。
此外,“不可靶向”靶点企业中,商业化进程较快的是纳斯达克上市企业Mirati Therapeutics。2019年初,其精准靶向KRAS特定突变体的抑制剂MRTX849启动1/2期临床试验,旨在治疗携带KRAS G12C突变的实体瘤晚期患者。
而在国内,宣称已布局“不可靶向”领域的上市公司有两家:其一是科创板上市企业美迪西,其此前表示,公司拥有PROTAC平台,可为小分子靶向“不可靶向”靶点提供研究工具;另一家,则是香港上市企业加科思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创始人来自中科院
奕拓医药的联合创始人朱继东,经历了从科学家到创业者的过程。
朱继东2003 年毕业于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获有机化学博士学位,2003-2008 年,在哈佛大学医学院细胞生物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8 年回国后,在诺华制药公司担任药物研发实验室研究员、主任,主要从事表观遗传学靶点药物的开发工作。2014 年,朱继东回到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工作,任“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组长。研究工作集中于“不可靶向”抗肿瘤靶点的小分子抑制剂开发、和新型肿瘤免疫药物的开发等。
总体来看,朱继东在本科和博士阶段主攻化学,在哈佛做博士后时则涉足生物专业。
2018年末,朱继东成立奕拓医疗,自主开发蛋白质液-液相分离技术平台,已在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多篇研究成果。**
奕拓医药自从成立起已经历四轮融资:成立次年,开启天使轮融资,由薄荷天使基金、诺恺资产投资;2020年4月,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由杏泽资本和泰福资本领投,薄荷天使基金继续追投;2021年9月,完成B轮融资,由高瓴创投和阿斯利康中金医疗产业基金共同领投,晨兴创投跟投,原有股东杏泽资本、泰福资本和诺恺资产继续追加投资;两年多后,奕拓医药完成第四轮即本轮融资。
本轮和上轮入资的阿斯利康中金医疗产业基金,是由阿斯利康与中金资本联合发起、专注于医疗健康产业投资的私募基金。融合阿斯利康全球产业优势及中金资本的资本运作经验,基金聚焦于生物医药、医疗器械、诊断服务、数字医疗等领域,致力于为企业提供从研发到商业化的全周期赋能。
投资方之一的锡创投,是一家集种子、天使、创业、股权、并购、S基金为一体的国有创投机构,管理基金总规模超2400亿元,公司深耕生命健康行业领域,目前已投资睿跃生物、先通医药、健适医疗、和其瑞、先临三维等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