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创板日报》5月1日讯(记者 黄心怡)阿里巴巴在“五一”节前开源新一代通义千问模型Qwen3,而且一口气开源了 8 个版本。
阿里千问大模型官网用“思深,行速”来描述Qwen3,是指Qwen3 是中国公司推出的首个混合推理模型,在同一个模型中融合了 “推理” 和 “非推理” 模式,可以根据不同问题选择 “快、慢思考”。
最新数据显示,阿里Qwen 系列大模型已被累计下载 3 亿次,基于 Qwen 的衍生模型数量超 10 万个,为全球第一。Qwen3 发布也引来众多开发者的使用和测评。
Qwen3 提供了不同参数的模型版本,包含2款30B、235B的MoE模型,以及0.6B、1.7B、4B、8B、14B、32B等6款密集模型。阿里方面称,千问3的30B参数MoE模型仅激活3B就能达到上代Qwen2.5-32B模型性能,而千问3的稠密模型比如32B版本的千问3模型,可超越上一代Qwen2.5-72B性能。
多名开发者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此次发布的千问3系列中的小参数量模型表现突出。“32B模型表现突出,小参数量跑出了优秀的效果,对大模型应用研发人员或公司来说是福利。毕竟大参数量还是成本太高。目前来看32B性价比最高,235B感觉相比千问2.5提升不太大,而32B能跑出目前效果确实很不错了。”
有业内人士推测,千问3选择在小参数模型发力,主要是为了苹果生态而准备。此前,阿里董事局主席蔡崇信确认了回应阿里与苹果在手机上合作落地AI的传闻。而今年4月的最新消息称,苹果果正积极推进在国行版iPhone上引入AI功能的计划,并计划于2025年中期前登陆国行iPhone。
▍并非全面碾压DeepSeek R1
尽管Qwen3发布后,有媒体报道其性能全面碾压同样开源的DeepSeek R1 。但《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每家大模型公司在公布自己大模型的测评数据时,可能用的都是不同的指标,或者只公布自己得分高的测评测试。因此,比较公立的第三方测评比较有说服力。
著名华裔AI学者吴恩达的公司Artificial Analysis对包括Qwen3和DeepSeek R1在内的大模型测试显示,Qwen3只是在某些指标上超越DeepSeek R1,并非全面碾压。
在“GPQA 钻石:博士级多学科”项目测试中,Qwen3 235B测试结果70分,和 DeepSeek R1 的 71分 成绩接近;在“LiveCodeBench:编码能力”项目测试中,Qwen3 235B测试结果:71分,高于 DeepSeek R1 的 62分 成绩;在“MATH-500:高难度数学”项目测试中, Qwen3 235B测试结果93分,低于 DeepSeek R1 的 97分成绩; 在“MMLU:通用知识基准” Qwen3 235B测试结果83分,接近 DeepSeek R1 的 84分成绩;在“AIME2024:数学推理中等挑战,泛化能力参考”项目测试中,Qwen3 235B测试结果84分,高于 DeepSeek R1 的 68分成绩。
因此,业内普遍的看法是,总体看Qwen3推理模型整体表现略好于R1,但相比R1也不算有太大突破,还称不上“全面碾压”。
▍小参数模型远超预期
另一名开发者告诉《科创板日本》记者,此次千问3系列的超大参数模型不及预期,但小参数的模型远超预期。“4B模型在数学能力上属实惊到我了。”
小参数量模型的特点是能够主要用于端侧部署,比如4B模型可用于手机端,8B可在电脑和汽车端侧,32B可用于企业大规模部署,也适合有条件的开发者上手。
开放传神(OpenCSG)联合创始人陈冉认为,通义大模型的出现充分验证大模型领域金律“模型天天变,不变的是数据沉淀“,也再次证明开源是技术创新的压箱石。技术上,还在继续努力推进,目标还是降本增效,种类齐全,但核心创新点还有待观察。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在千问3发布后,上下游供应链第一时间进行适配和调用。英伟达、英特尔、联发科、AMD等多家头部芯片厂商纷纷适配千问3。
《科创板日报》记者从英特尔方面获悉,英特尔在车端舱内对新发布的千问3系列模型,也已经完成匹配。国产芯片厂商海光信息则宣布其DCU完成对Qwen3全部8款模型的适配+调优,覆盖235B、32B、30B、14B、8B、4B、1.7B、0.6B各种参数。
随着算力成本的降低和性能的提升,业内分析普遍认为,千问3为即将到来的智能体Agent和大模型应用爆发提供了更好的支持。阿里云智能集团副总裁霍嘉在接受《科创板日报》采访时表示,“模型推理模型能力不断提高,使得当前在业内有共识,今年会是 AI应用爆发的真正元年。
▍通用Agent在工程和技术两个方面仍面临挑战
华创证券在评价千问3大模型时称, Agent训练与落地成为了 AI+ 叙事的下一重心。天风证券认为,AI Agent市场规模有望超万亿,通义千问已发布多行业垂直生态体系,有望成为B端Agent链主。
《科创板日报》注意到,在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期间,中国一汽正式发布企业智能体OpenMind。这是汽车行业首个面向全集团运营管理的AI Agent,正是基于阿里通义大模型打造。
此外,中国电信、蚂蚁集团等也纷纷发布了智能体相关平台,以加速AI Agent在政务、金融等领域落地:中国电信正式发布星辰行业Agent平台;蚂蚁数科则发布了面向金融机构发布智能体开发平台Agentar。
不过,通用Agent在工程和技术模型两个方面仍面临挑战。一名业内人士表示,“实际上能够处理通用或复杂任务的并不多。这些产品要么不够通用,要么无法应对复杂的任务。”
阿里云 CTO 和通义实验室负责人周靖人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 今年在大模型领域,相对确定的进展是两个主线,一是模型能力上,会继续在类人思考和多模态上有提升;二是模型和底层云计算系统会更深度结合,能同时提升训练和推理效率,让模型更好用、更普及。
在谈及DeepSeek R1时,周靖人表示,DeepSeek看起来有算力、有 Infra 层、有模型,但不构成一个完整的云服务。"我们的一个核心认知是,大模型发展和云体系的支撑不可分割。”
谈及国外内大模型竞争对手的你追我赶,他认为,市场空间很大,欢迎一起来推动 AI 产业的发展。至于谁领先,他说:
“还是看市场反馈,把选择权留给客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