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创板日报》5月7日讯(记者 陈美)日前,杭州蓝芯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蓝芯科技”)宣布完成C+轮融资。公司方面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透露,蓝芯科技已将IPO提上日程,朝着“3D视觉感知机器人第一股”的目标奋进。
“在扩张上,蓝芯科技也将从工业向工商用、消费服务场景延伸,并且同步开放3D视觉开发平台,移动机器人开发平台,与产业链伙伴共同拓展新场景、新应用及新产品。”蓝芯科技创始团队谈到。
中科院、复旦、浙大系联手创业
蓝芯科技成立于2016年,创始团队由中科院、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科研机构人员组成。蓝芯科技创始团队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彼时(2016年),国内移动机器人3D视觉技术几乎空白,创始团队凭借对视觉算法的技术积累,选择移动机器人3D视觉感知作为核心发展方向,开展相关技术研发与应用。”
蓝芯科技创始团队表示,在行业发展过程中,发现移动机器人的传统激光雷达方案在复杂动态环境感知、精细操作等场景存在局限,而3D视觉技术能更接近人类“眼脑协同”的感知能力,尤其在工业柔性化、服务智能化趋势下潜力巨大,因此认为3D视觉技术是移动机器人未来发展的关键方向。
“从技术特性来看,相比传统激光雷达的‘点线扫描’,3D视觉可捕捉RGB-D,即色彩与深度信息,实现物体识别、语义分割等‘认知级’感知;成本可控上,3D视觉亦可通过自研传感器+算法优化,综合成本较激光方案更低。更重要的是,在场景泛化上,从制造业移动机器人导航、避障、对接到人形机器人抓取,底层技术均可跨场景迁移。”
此前,有头部创业企业表示,结合当前技术水平,机器人已可在搬箱子、分拣等场景落地部署。对此,蓝芯科技创始团队亦表示,基于深度视觉系统的SMT上下料机器人可以实现物料搬运的基本工作,助力电子制造向“黑灯工厂”升级。
在业务层面上,2019-2024年公司营收复合增长率也超过80%。蓝芯科技创始团队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这主要得益于产品的爆发:首先是,3D视觉传感器出货量年增150%,机器人产品线从AGV/AMR拓展至人形机器人。其次,在行业渗透上,新能源、光伏等高增长领域占比也超60%。
“此外,公司的海外营收占比也持续提升。”蓝芯科技创始团队透露道,下一步,蓝芯科技将加速布局3D视觉感知机器人产业。“除加大研发投入外,蓝芯科技也将自建供应链,在长三角、珠三角布局4小时供应生态圈。”
值得注意的是,蓝芯科技位于贵安新区的第二运营中心和制造基地已于2024年底正式投产。
供应链能力成机器人快速走进工厂关键
贵安新区的第二运营中心和制造基地投产的背后,是贵州国资基金的注资。
近日蓝芯科技完成的C+轮融资中,浮现贵州贵阳大数据科创城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身影。股权穿透显示,贵安新区鲲鹏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为该基金实控人,由贵州贵安新区管理委员会100%持股;另外两位出资人贵阳产控资本有限公司、贵州省国有资本运营有限责任公司,均为国有独资平台。
一位投资人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当前市场中约90%的项目背后都有国资基金的身影。“这些国资基金的策略也非常明确,通过资本注入,引导企业在当地设立生产基地或研发中心。”
“于企业而言,地方政府提供的政策支持、土地资源及区域布局机会,是吸引国资基金投资的重要考量因素。”一位准备赴港上市的机器人B端公司谈到。
上述投资人认为,这种布局不仅能帮助企业快速扩大生产规模、提升研发效率,还能更好地贴近目标市场,降低物流成本,增强市场响应速度。同时,地方政府提供的税收优惠和产业扶持政策,也为企业的提供了保障。“然而,企业在享受这些优势的同时,也需要在战略规划上与地方政府的产业布局相契合,确保双方目标一致,这样才能实现互利共赢。”
蓝芯科技创始团队也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之所以在贵阳落户制造基地,主要是自建供应链体系,一方面让3D传感器光学模组等核心零部件100%自研自造自主可控。另一方面,敏捷迭代,即满足客户定制需求,将响应周期持续压缩;同时成本优化,规模化生产推动传感器、移动机器人成本逐年下降,为客户带来更好的产品。
在贵阳落户制造基地的蓝芯科技,最早诞生于杭州。今年,杭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杭州市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实施方案(2025年版)(征求意见稿)》(简称,“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提到:目标到2025年,杭州市投向人工智能的产业基金组建规模要突破1000亿元。
在征求意见稿中,杭州提出组建润苗直投基金,重点支持具备硬科技属性的本地人工智能初创企业;将人工智能重点企业纳入上市重点培育名单,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纳入证券交易所知名成熟发行人名单。
事实上,在蓝芯科技早期融资中,杭州余杭产业基金就直接出手,参与其天使轮+融资。上述投资人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在机器人行业发展上,尽管“大脑”方面目前尚无企业或科研机构打造出具有绝对优势的机器人大脑,但让机器人走向产业化当下重要一步。
“尤其是上下料、搬运、检测和装配等工序环节,被市场看到应用潜力之后,高效的供应链与组织管理能力成立了快速实现从0到1突破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