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当前没有启用javascript,网站无法正常访问。请开启以便继续访问。估值涨了20倍 浦东国资、沙特阿美投的AI制药“独角兽”英矽智能再冲港股|IPO直通车
估值涨了20倍 浦东国资、沙特阿美投的AI制药“独角兽”英矽智能再冲港股|IPO直通车
2025.05.09 20:26 科创板日报记者 余诗琪

编者按:在资本市场的浪潮中,首次公开募股(IPO)一直备受瞩目,它是企业发展的关键里程碑,也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自2025年3月开始,由财联社与《科创板日报》联合出品的创投日报正式开启“IPO直通车”栏目,我们将对话企业创始人、天使创投人,为您全方位呈现IPO的台前幕后;我们将搭乘“直通车”,深入企业、奔赴路演现场,第一时间为您带来最鲜活的IPO进展、最专业的解读分析。

不管您是企业家、投资者,还是资本市场的关注者,“IPO直通车”将是您洞悉IPO市场的重要窗口,共同见证资本市场的风云变幻 。

《科创板日报》5月9日讯(记者 余诗琪)又一家AI制药“独角兽”闯关港股。

5月8日,港交所官网显示,英矽智能(Insilico Medicine)已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由摩根士丹利、中金公司、GFSHK担任联席保荐人。

这不是英矽智能首次冲刺港股IPO,此前它曾披着“AI制药第一股”的光环在2023年6月、2024年3月两次向港交所递表,但均因未能在半年内通过聆讯而失效。而让比它晚一步的晶泰科技实现后来居上,在2024年6月成功上市。

三年三次递表背后,是英矽智能对资本市场的执着,亦是AI制药行业困境的缩影——技术光环难掩商业化焦虑,市场对AI制药颠覆传统药物研发的预期正回归理性。此次能否成功闯关,不仅关乎英矽智能的未来发展,更可能为AI制药赛道定下估值与信心的新锚点。

估值翻了20倍

英矽智能的故事始于2014年。创始人Alex Zhavoronkov在美国创立Insilico Inc.,专注于开发AI药物研发平台。早期的PandaOmics(靶点发现工具)、Chemistry42(小分子设计平台)等技术模块虽具创新性,但距离真正的药物开发尚有距离。

直到2019年香港总部成立后,公司才启动首个药物发现项目。此后十年,英矽智能在资本助推下快速崛起,累计融资超5.3亿美元,投后估值从5440万美元跃升至13.3亿美元,翻了20多倍。

英矽智能的融资历程,几乎就是一部AI制药赛道在一级市场的的“吸金大法”。2018年,公司以600万美元的A轮融资拉开序幕,投后估值5440万美元。此时的投资者以启明创投、药明康德关联基金WuXi等专业机构为主,押注的是AI技术在靶点发现领域的潜力。

2019年B轮融资规模扩大至3680万美元,估值突破1亿美元,公司同时启动首个药物开发项目,AI制药开始真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落地。

2021年至2022年,公司连续完成5轮融资,募资总额达3.05亿美元,估值从5.85亿美元飙升至8.95亿美元。这一时期首款候选药物ISM001-055获得开展临床试验的IND批准,进入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

今年2月,由浦东创投和浦发集团和惠理集团联合领投的1.22亿美元E轮融资则依托ISM001-055在临床IIa期积极数据,将公司估值推高至13.3亿美元。

资本结构的变化同样耐人寻味。早期以启明创投、创新工场等风投为主导,后期则引入复星实业、赛诺菲等产业资本,D2轮还吸引到沙特阿美旗下Prosperity 7的参与,最后又引入浦东创投、锡创投等政府背景基金入局。这种“风投+产业+国际资本+政府”的多层次资本网络并不多见,英矽智能的吸金能力可见一斑。

3年亏了30亿

和英矽智能吸金能力形成正比的是它的烧钱速度。

招股书显示,2022年、2023年2024年,英矽智能分别亏损2.21亿美元、2.11亿美元、1709.6万美元,合计亏损额超过了30亿人民币。其中,销售开支、研发开支、行政开支是英矽智能主要的烧钱项,近两年的开支都超过1亿美元。

不过,英矽智能在招股书中称,其拥有足够的营运资金以应付当前需求及最少12个月内的需求。

在英矽智能的招股书中,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治疗药物ISM001-055被反复提及。这款完全由AI平台驱动的候选药物,承载着公司“颠覆传统研发”的野心。从靶点发现到提名临床前候选药物仅用18个月,I期至IIa期临床试验耗时9个月,临床前投入仅260万美元——这些数字相较于行业平均的4.5年和数亿美元成本,堪称“进展神速”。

截至2025年,ISM001-055已在中国完成IIa期试验,已经公布了积极的顶线数据,显示了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美国IIa期试验的首例患者也于2024年完成给药。此外,该药物已获得FDA孤儿药资格认定,并计划拓展至肾纤维化适应症及吸入剂型。顺利的话,英矽智能可能在未来几年逼近商业化终点。

这对英矽智能甚至行业来说都是个关键节点,其联合首席执行官任峰曾表示,AI制药要想打破僵局,就必须有一款完全有AI发现靶点的药物,取得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比如进入三期临床试验,甚至是获批上市,这对整个行业都将起到比较大的促进作用。”

必须承认的是,在光鲜数据背后,AI制药的“信任赤字”始终如影随形。英矽智能宣称其AI平台已生成超20项临床或IND阶段资产,并与赛诺菲、美纳里尼等药企达成总额超20亿美元的合作,但产业界的谨慎态度并未改变。以与赛诺菲的合作为例,12亿美元合作的总规模中,首付款仅2150万美元,占比不足2%。这种“低首付+高里程碑”的模式,折射出传统药企对AI技术的不确定性顾虑——他们愿意为可能性付费,却不愿承担过多风险。

更深层的质疑在于,全球尚无任何一款完全由AI发现并成功上市的药物。英矽智能的困境并非个案。抢先上市的晶泰科技,在2024年财报中透露,其智能机器人业务收入占比已达61%,远超药物发现业务的18%增速。公司更名“晶泰控股”、跨界新能源与新材料等动作,暴露出AI制药企业普遍的焦虑——技术变现难、资本耐心有限。

2937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