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创板日报》5月16日讯(记者 李明明)继去年印发《“工业母机+”百行万企产需对接活动实施方案》后,工信部再提工业母机的发展。
近日,工信部党组书记、部长李乐成主持召开第十四次制造业企业座谈会,聚焦加快推动工业母机产业高质量发展,听取工业母机企业情况介绍和意见建议。
李乐成表示,要坚持场景牵引,在细分领域上深度挖掘,打造独具特色的产品和服务,提升产品一致性、稳定性、可靠性。要高度重视产业生态建设,避免“内卷式”竞争、同质化发展。
工业母机是制造机器和机械的机器,尽管它并不直接生产终端产品,却是“百行万企”生产制造的关键装备,因此,工作母机类制造业是整个工业体系的基石和摇篮,处于产业链核心环节。
工业母机下游应用领域广泛,涵盖汽车制造、航空航天、工程机械、模具制造、电子等行业。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如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精密电子等,对高精度、高性能的工业母机需求旺盛。
当前,中国连续15年稳居全球最大机床生产及消费国。2024年中国工业母机市场规模已从2019年的6313.62亿元增长至7128.86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6500亿元。
据《科创板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国内主要的上市工业母机企业包括贝斯特、秦川机床、科德数控、华中数控、巨轮智能等。
其中,秦川机床为中国机床工具龙头企业,是国内规格最全、系列最多的工业机器人关节减速器生产制造商。拥有宝鸡机床、汉江机床等多家子公司。
2024年,秦川机床实现营收38.60亿元,同比增长2.62%;实现规模净利润0.54亿元,同比增长2.9%。旗下宝鸡机床营业收入基本持平,汉江机床螺纹磨床和滚动功能零部件营收有所下降,沃克齿轮营收增长。
科德数控为中国本土专业化高档数控系统和关键功能部件的完整产业制造商,具备高档数控系统和高端数控机床双研发体系,自主化率高达85%,国产化率超过90%。
目前,科德数控高端五轴机床累计已向国内外市场交付1300台,客户遍布航空航天、能源、汽车等多个领域,客户群体多元化,有利于抵御单个行业不景气带来的风险。
此前,华中数控还引入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作为战略投资者。
然而,工业母机行业呈现“中低端市场产能过剩、价格竞争激烈,但高端市场高度依赖进口、国产化率不足”的特点。
据一位硬科技领域投资人向《科创板日报》记者介绍,国内机床主机制造企业约有4800家左右,机床工具全行业企业数量超过1.6万家,工业母机市场已成一片“红海”。特别是在同质化严重的中低端领域,价格战成为厂商主要的竞争手段。高端市场仍被德马吉森精机、马扎克等德日企业主导,国内企业在高端市场的份额有限。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专家袁帅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一方面,众多企业在产品研发、生产制造等环节缺乏差异化,产品功能、性能、设计等方面相似度较高,导致市场竞争主要围绕价格展开,企业为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陷入低价恶性竞争的“内卷”困境;另一方面,同质化发展使得产业资源分散,难以形成合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效应也未能充分发挥,无法有效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眺远咨询董事长兼CEO高承远也对《科创板日报》记者分析,为破局,企业应聚焦自身优势,精准定位细分领域,挖掘独特需求,打造差异化产品。比如在航空航天、精密模具等对精度要求极高的领域,开发定制化、高附加值的工业母机。
同时,加强产学研用合作,领军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机构攻关核心技术,共享成果,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政府要完善产业政策,引导资源向关键环节倾斜,对创新型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资金补贴,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专业人才。此外,推动产业联盟建设,制定行业标准,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促进企业间良性互动,避免无序“内卷”。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近年来,我国出台系列持续性政策推动工业母机产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政策力度进一步强化,从目录鼓励、产需对接、地方推进到资金支持多管齐下。
5月6日,山东省表示将组织申报创建工业母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争取工信部“高端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落地。
近日,在第二届京津冀智能制造装备协同发展大会期间,国家工业母机产业投资基金分别与津京两地工信部门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约定要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促进工业母机产业集聚升级,支持产业链企业发展壮大,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质企业,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