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4日,沈阳大东区东湖片区7.4公里的开放道路上,盛科御旷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18吨级无人驾驶环卫车正式获颁测试牌照——这是东北地区首张无人环卫车开放道路测试许可,标志着传统环卫行业智能化转型在重工业基地取得破冰突破。作为区域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里程碑事件,盛科御旷通过联合中车电动等本地伙伴,不仅攻克了大吨位无人清扫车的技术高地,更以“前装量产+场景赋能”的双轨模式,为亟待升级的环卫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智能化路径。
东北无人驾驶环卫的“破冰者”
盛科御旷研发的18吨级无人驾驶环卫车,全票通过沈阳市大东区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工作小组联席会议的严格评审,成功获得东湖片区开放道路测试牌照。盛科御旷在东湖片区驶出的这辆无人驾驶环卫车,其意义已远超车辆本身。它是东北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在特定商业化应用场景艰难破冰的见证,是本土技术企业攀登高峰的里程碑,更是地方政府以开放务实态度拥抱新质生产力、构建特色产业生态的一次成功探索。这“第一步”的落地,为后续更多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在东北的“开花结果”铺平了道路。
大模型赋能与融合感知的实战能力
盛科御旷的核心竞争力,集中体现在其搭载的最新版基于大模型技术的L4级环卫无人驾驶套件以及成熟的多传感器融合感知方案上,共同构筑了在复杂城市环境中安全、高效作业的技术基石。
盛科御旷的CEO陶永亮指出,大模型技术的引入是行业发展的“重要分水岭”,为公司带来了“质的飞跃”。其核心优势在于利用大模型强大的学习能力,能够高效处理和分析海量道路及作业场景样本数据;将新车型研发或重大迭代的周期从传统的约18个月大幅压缩至约6个月,极大提升了产品响应市场需求的敏捷性;通过海量数据的“生产式迭代”,大模型显著提升了系统对开放道路长尾场景(corner cases)的理解和处理能力,特别是在环卫作业涉及的狭窄区域、人车混行、临时路障等“最后一公里”复杂工况下,增强了系统的整体适应性与运行可靠性。
盛科御旷采用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高精度组合惯导等异构传感器深度融合的技术路线。其技术护城河体现在针对城市环境中常见的交叉路口多车遮挡、恶劣天气影响、盲区等挑战,系统通过多源异构传感器的互补(如激光雷达精确测距与3D建模、摄像头语义识别、毫米波雷达全天候测速测距、惯导保障连续定位),构建了感知冗余,确保在部分传感器性能受限时,整体系统仍能稳定运行。关键在于实现传感器间的精准“联合标定”与毫秒级“数据同步”,这是确保融合感知数据准确、稳定采集的基础。陶永亮强调,团队深厚的测绘遥感与导航定位技术背景,使其在解决复杂环境下的连续定位、目标识别稳定性等核心感知难题上具备独特优势,有效保障了系统在真实道路复杂干扰下的高可靠性和安全性。
双轮驱动,赋能产业升级
盛科御旷的商业模式创新,通过差异化合作路径深度赋能产业链上下游,构建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盛科御旷与中环洁在大东区的合作,是典型的“技术+服务”赋能模式。公司向环卫服务商提供完整的自动驾驶环卫车辆(装备)及配套的智能化作业管理系统,助力其将传统的机械化环卫服务升级为智能化、无人化的全新运营模式。在分工上,盛科御旷聚焦于提供核心的自动驾驶系统、硬件装备及整体解决方案;中环洁则负责将这些智能化装备融入其日常环卫服务体系,进行实际作业运营与管理。这种模式使环卫企业能灵活选择采购车辆或按服务付费,盛科御旷则成为其智能化转型的核心技术伙伴。
与中车电动的合作则体现了“前装量产”深度协同模式。盛科御旷作为L4级自动驾驶套件一级供应商,向中车电动提供完整的、可量产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中车电动则负责整车的生产制造、底盘与动力系统的集成,并将盛科御旷的自动驾驶套件作为核心部件预装到其量产车型中。双方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共同规划产品路线图。目前,合作已从此次测试的18吨重型洗扫车起步,并计划快速扩展至4吨、12吨洗扫车型以及今年冬季即将推出的无人驾驶除雪车。盛科御旷选择“从大吨位向中小吨位覆盖” 的产品策略,旨在避开小型设备激烈竞争的红海,利用技术积累实现差异化优势(陶永亮称之为“降维打击”),快速切入商业化量产阶段,满足北方冬季除雪等刚需场景。
陶永亮强调,公司正推动传统环卫行业迈入“第五阶段”——从机械化向智能化与数字化跃迁,通过无人驾驶技术实现作业效能指数级提升与柔性化节能减排。未来三年,盛科御旷将立足“技术赋能者”定位:对内深化环卫赛道闭环,联合中汽中心及产业链伙伴制定自动驾驶环卫标准(从团标到地标),构建良性生态;对外依托沈阳自贸区优势,借力中车等合作伙伴的出口渠道,将冬季除雪车等刚需产品推向俄罗斯、日韩等东北亚市场,并计划向农机等相似场景复制技术能力。这场始于东北的智能环卫革命,正以标准与出海为双翼,加速重构行业未来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