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创板日报》7月25日讯(记者 杨小小)今日(7月25日),最重磅科创盛会——“2025中国科创领袖大会暨科创板开市六周年”正式开幕。本届大会由上海报业集团指导,财联社、《科创板日报》、上海长三角G60科创集团联合主办。中泰国际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李迅雷,围绕“中国科技企业如何借力资本市场做强做大”在大会现场发表主题演讲。
他表示,科创板六年来在制度建设、产业聚焦和研发强度方面已初具规模,但同时市值分散、退市率偏低、并购交易不足等结构性问题仍不容忽视。未来应更好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与整合能力,引导“新质生产力”走向真正的强者恒强。
制度打基础,科创板夯实硬科技底座
李迅雷表示,六年来,科创板累计融资突破万亿元,市值达7万亿元,上市公司近600家,集中分布于芯片、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关键赛道,已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集聚平台。
他进一步总结,在制度建设方面,科创板围绕三大方向持续迭代:
一是上市制度扩容与包容性提升。科创板重启“第五套标准”,拓宽适用范围,覆盖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同时设立“科创成长层”,为未盈利但具技术突破潜力的企业提供制度支持。
二是国际化机制持续推进。科创板已被正式纳入沪港通交易机制,推动GDR(全球存托凭证)发行,提升国际资金参与度;同时探索红筹企业回归路径,支持部分境外注册企业在A股发行CDR(中国存托凭证),拓宽全球科技企业登陆通道。
三是资本市场基础制度不断优化。以“六项配套措施”为代表的新政,聚焦引入深度机构投资者、试点预审机制、老股东增资扩股、完善再融资、引入做市商制度、放宽涨跌幅限制至20%等,持续增强市场活力与定价效率。
产业结构层面,科创板聚焦硬科技方向,电子、生物医药、计算机等高技术行业占据主体,战略新兴产业企业占比近九成,“专精特新”企业超过四成。
同时,科创板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显著领先,2020年至2024年,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持续超过10%,大幅高于创业板与主板同期水平。龙头企业在集成电路、新材料等方向已形成专利积累和技术突破。
龙头不强、资源分散,结构性问题仍存
尽管基础已具,但李迅雷指出,当前科创板仍面临“多而小”的结构性难题。截至今年7月,科创价格指数共纳入569只成分股,其中,市值低于100亿元的公司占比近七成,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市值占比仅21.5%,整体集中度较低。这反映了科创价格指数反映面广,却缺乏足以引领市场的超级龙头。
这一问题在中美市场对比中显得更加突出。美股由苹果、英伟达等“Big 7”拉动整体指数,市值集中、盈利能力强,而A股市值结构分散,优质龙头稀缺,ROE中位数也明显低于美股。
更值得关注的是资源配置结构。2024年A股交易中,市值低于300亿元企业的成交额占比高达六成以上,反映出机构参与度仍低,市场活跃度集中在小市值企业,或导致资源未能有效流向真正具备价值创造能力的主体。
他进一步表示,当前,A股小规模公司估值偏贵也是不容忽视的现实情况。但另一方面,从客观而言,当前A股投资者对中小市值偏好、流动性活跃,又是有利于科创板的成长和发展的,“投资者偏好做交易,直接结果是估值水平相对高,而估值水平相对高,并购重组就更容易。”
此外,形成成熟的出清机制也是接下来A股需要关注的重要方向之一。以美股这一成熟市场为例,近80%的历史上市公司已退市。而A股尽管企业数量已接近美股,总市值也达82万亿元,但面值退市公司仅27家,“壳资源”长期滞留,这也造成了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并购机制有待激活,助力企业“做强做大”
在解决龙头不足、出清困难的问题上,李迅雷强调,并购重组是科技企业成长为龙头的重要路径。
他指出,美国科技巨头普遍完成百次以上并购,是其不断扩大版图的关键推手。而中国头部科技公司如宁德时代、迈瑞医疗等并购次数相对较少,产业整合能力仍显不足。
当前A股直接退市比例偏低,通过并购实现间接出清,不仅能落地优胜劣汰,也能为私募股权基金提供IPO之外的退出渠道。与此同时,部分新兴行业如新能源赛道已出现结构性产能过剩,利润率持续下滑,更需要借助并购推动专业化整合与效率优化。
回顾全球市值结构变迁,李迅雷指出,过去30年,美股市值前十已被清一色的科技公司所占据,而中国非国有企业市值Top10中,科技含量也在持续上升——2024年,宁德时代、比亚迪、迈瑞医疗、立讯精密等硬科技代表企业进入榜单,替代了早年以地产、金融为主的旧阵容。
总体而言,中国科技企业具备走向资本市场、实现产业做大的现实基础。而下一阶段,资本市场能否通过更灵活有效的机制,引导资源配置、激活退出通道与并购整合,将成为决定“新质生产力”能否真正强起来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