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自2021年规划建设,是沈阳市,浑南区两级注资建设的新型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和产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人工智能普惠算力,具有公共算力服务、应用创新孵化、产业聚合发展、科研创新及人才培养四大平台职能。
项目总用地面积11612.99㎡,总建设面积14465.56㎡平米,地上建筑面积12376.50平米,地下建筑面积2089.06平米,包括一栋计算中心楼和一栋创新中心楼。
沈阳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自规划建设以来,历经几个重要时间节点。
2022年8月9日,沈阳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一期100P算力上线运行,作为东北唯一节点已正式接入国家算力网络。
2023年6月30日,扩容200P算力上线试运营,总算力规模达300P,位于全国第一梯队。
2024年7月29日,沈阳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人才培养服务版块全面升级,成为首个认证华为授权培训服务伙伴(HALP)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
目前计算中心已完成Deepseek满血版及其他蒸馏版所有版本的部署测试,并推出Deepseek推理一体机,聚焦医疗服务、能源管理、生产工艺流程优化等领域。
在调研中,提及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功能?沈阳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总经理刘明答:“沈阳人工智能中心既像东北的‘智能锻造厂’——用算力当熔炉,把数据炼成‘钢筋铁骨’,又像给老工业基地装上的AI变速箱——把钢铁巨兽的轰鸣,转换成精密的智能齿轮。”
问:中心除了提供算力资源,沈阳的企业怎么了解咱们能实现的应用场景?
答:沈阳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通过昇腾AI基础软硬件平台(如Atlas硬件、MindSpore框架等)提供模块化“数字积木”比如我们计算中心与东北大学于瑞云老师团队联合研发的“青阙大模型”,应用于工业缺陷检测场景。该模型有效解决了现有模型在工业场景下检测精度低、泛化性差等问题,帮助企业提升产品良率和生产效率,缩短产品研发周期。
问:人工智能特别是算力,一直是资本市场的热点,辽宁是老工业基地,AI落地“传统产业土壤”,最先突破的瓶颈是什么?
答:辽宁AI落地传统产业的首要瓶颈在于“数据孤岛”与“技术适配”的双重断裂。老工业基地设备接口不统一、数据格式各异,导致AI模型难以“吃透”生产全流程。如鞍钢若想用AI优化炼钢,需先打通高炉、质检、物流等环节的数据管道。更深层的挑战是“产业语言”与“算法语言”的隔阂——既懂机床震动频率又懂神经网络调参的复合型人才缺口巨大。沈阳人工智能计算中提供业界先进的人工智能基础软硬件平台和系列课程但要助力企业培育千名“工业+AI”的跨界工程师。
问:算力中心从辽宁“能用”到辽宁“用好”,哪几个板块突破较快?
答:辽宁的工业、能源化工、智能制造三大领域有望率先突破:传统工业利用数字孪生技术优化生产流程,装备制造业采用AI缺陷检测提升良品率,能源化工领域通过智能大模型缩短研发周期,智能制造让AI质检机器人识别零件缺陷准确率提升。但要从“能用”到“用好”,需跨三道坎:一是打破企业间“数据烟囱”;二是把通用大模型炼成“行业专家”;三是培养万名既懂机床语言又懂代码逻辑的“产业极客”,让AI真正长在生产线上。
问:中心下一步需解决的难题是什么?是突破技术难题,还是推广应用、让更多人敢用、愿用?
答:下一步我们将聚焦三大方向持续发力:技术赋能层面,深化全栈自主创新,基于昇腾架构打造行业大模型快速部署平台,未来3年计划在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与伙伴们联合孵化50个垂直模型,让AI与行业深度结合;人才培养层面,计算中心提供业界最新的人工智能课程,并联合高校设立联合实验室,形成“技术培训-项目实践-成果转化”的全周期培育链;区域协同层面,以沈阳、大连双算力枢纽为支点,构建覆盖东北的AI算力网络,助力传统工业基地向智能物联、数字孪生等新质生产力转型。我们坚信,通过技术普惠与人才共振,必将为东北全面振兴注入“数智新血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