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在资本市场的浪潮中,首次公开募股(IPO)一直备受瞩目,它是企业发展的关键里程碑,也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自2025年3月开始,由财联社与《科创板日报》联合出品的创投日报正式开启“IPO直通车”栏目,我们将对话企业创始人、天使创投人,为您全方位呈现IPO的台前幕后;我们将搭乘“直通车”,深入企业、奔赴路演现场,第一时间为您带来最鲜活的IPO进展、最专业的解读分析。
不管您是企业家、投资者,还是资本市场的关注者,“IPO直通车”将是您洞悉IPO市场的重要窗口,共同见证资本市场的风云变幻。
《科创板日报》9月4日讯(编辑 梁又匀)近日,光伏电池片专业化制造商英发睿能新增香港证券、中银国际两家上市协调人,持续推进公司港股上市进程。
早在2023年6月,英发睿能曾尝试向上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后因市场环境变化以及公司发展战略改变,最终撤回了A股IPO申请。而本次赴港上市,英发睿能瞄准的是国际金融市场集资能力,并为公司走向全球销售市场提供更好助力。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2024年凭借18.1GW的N型TOPCon光伏电池片对外出货量,英发睿能在该类型电池片专业化制造商中排名第三,市场份额为14.7%。其也成为了近些年行业持续波动之下,成长速度较快的光伏生产企业。
而在英发睿能“光伏黑马”头衔之下,是其家族创业以及与地方国资、产业链紧密合作的独特发展经验。
“创一代”搭台,“创二代”唱戏
张发玉在2016年创立英发睿能时,已凭借上海、安徽等多地电子配件生产、代工生意成为安徽长天当地知名企业家。
1987年,张发玉辞去司机工作,承包起了加工高压帽、高压包等电视机专用配件生产需求。从家庭作坊一步步扩展至厂区老板,张发玉逐渐积累下创业的“第一桶金”。随着1990年上海浦东经济特区的设立,张发玉将目光放到上海,并动作迅速地在浦东买地设厂。
在上海浦东经济迅速腾飞的时代机遇下,张发玉的英发电子配件厂通过并购、业务拓展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得以接触到佳能、富士、三星等海外品牌订单。随着国内海尔、海信等品牌的崛起,面向海内外品牌服务的英发集团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展,成为细分电子元器件领域头部厂商。
深耕电子元器件近30年后,张发玉2016年决定杀入一条全新赛道——光伏电池片制造。彼时正值国内光伏产业降本、扩容增长大爆发阶段,头部厂商寻求降本增效、技术升级,新兴厂商持续入局。
张发玉回到安徽天长老家,成立英发睿能,并在当地投资建设了太阳能电池片生产厂。二次创业过程中,张发玉在全身心投入新事业的同时,给了自己一双儿女更多的表现空间。
张敏是张发玉长女,跟随父亲创业步伐在上海长大后,又出国留学取得英国伦敦城市大学银行与国际金融相关学位。毕业后不久,张敏便进入英发集团参与财务和外贸业务。弟弟张杰也有着类似的成长履历,从美国密歇根大学经济学毕业回国后,很快进入英发集团工作。
随着英发睿能的成立,张敏、张杰被调入新业务,在张发玉手下重走一遍创业历程。
2018年,“创一代”张发玉将公司首个单晶PERC电池片生产厂跑通落地,“创二代”张敏开始学习新公司的经营和管理。
厂房虽然已落成,但光伏行业的技术竞争与补贴退坡带来的行业洗牌、周期转换,也冲击着英发睿能。张氏父女除了继续在天长投入建设占当时市场主流需求的单晶PERC电池片生产厂,还推进同步优化单晶PERC电池片生产技术、拓展海外市场,保证产能利用率。
光伏作为新兴技术产业,在全行业技术投入与新老玩家推动下,国内行业需求、技术路线、成本优势往往只能持续数年,行业冷热周期变动极快。为了在其中站稳脚跟,张发玉选择专注于制造业“老本行”成为光伏电池片专业化制造厂商,为其他头部光伏研发企业做配套。
张敏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英发只做电池片生产,是天合、隆基的供应商,“打个比方就是这些企业的朋友、孩子。”而制作配套生产也成为了英发睿能业务模式备受质疑的主要原因。
最终公司发展基调确定后,张敏、张杰在2021年正式入主英发睿能,分别出任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并协管其他业务。率先进入公司的张敏逐渐成长为“一把手”,陆续完成了英发睿能宜宾、绵阳等地设厂扩张的重担。而张杰则作为公司销售负责人,负责关键业务和运营事务决策。
股权结构显示,张发玉家族合计控制英发睿能49.10%股权。其中,张发玉持仍然最大股东,其妻子罗宝英次之,尽管职务权力存在差异但张敏、张杰所持有的公司股份相同。
给政策又给钱!IPO前夕,英发睿能“闪电”落户宜宾
2022年,刚刚晋升为总经理的张敏,带着英发睿能转型扩展N型TOPCon电池片生产制造的规划,开启全国考察选厂。在宜宾地区长三角招商宣传的吸引下,时年3月张敏来到宜宾考察。
一落地,张敏就受到了宜宾政府的热情接待。不过,更令她意外的是宜宾政府的高效和诚意。据张敏事后接受采访时回忆,外地企业入驻新地区,政府是否支持至关重要,“做还是不做,讲清楚一句话就定了,定了马上就做。”
从抵达宜宾考察到项目意向签约,英发睿能与宜宾政府只用了两周时间。2022年4月,英发睿能总投入金额达110亿元的20GW高效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项目正式落地宜宾。一个月后,宜宾政府迅速平整土地,完成厂区地址交付。半年后的11月份,英发睿能一期10GW电池建成投产。
受益于产能落地迅速、技术路线转型较快,英发睿能赶上了国内N型TOPCon电池片需求激增的发展红利。2023年公司营收接近翻倍,净利润涨幅达17%。
在双方的协作下,英发睿能成为四川宜宾首家完成落地的光伏企业,同时也是宜宾首个投资、产值均超百亿的光伏龙头企业。
实际上,宜宾政府与英发睿能的协作不仅限于产业端,更是资本领域的深度绑定,几乎参与了公司每一次对外融资。
2022年6月,为了方便管理宜宾太阳能电池厂区,英发睿能成立宜宾英发睿能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总出资金额达16.88亿元。其中,英发睿能出资占比73.33%,宜宾国资旗下新兴产业集团持股26.67%。
在注资地区运营公司的同时,宜宾国资还参与了英发睿能的A轮融资,出资3亿元认购公司7.72%股份,是同期十余家参投机构中出资占比最大的一家。自此,宜宾国资也一跃成为创始人张发玉家族之外的最大第三方股东。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方便参投英发睿能相关项目,宜宾国资专门成立子公司“宜宾英发睿能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注册金额11.3亿元。
据招股书披露,2022年12月B轮前后,宜宾国资通过不同投资机构向英发睿能追投6.49亿元。至2025年7月,英发睿能赴港递表前一个月,宜宾国资独家增资参投该公司,合计投资金额达10.53亿元,英发睿能估值也来到了85.94亿元。
截至上市前,宜宾国资旗下“宜宾高投”、“寅宾睿能投资”分别持有英发睿能12.77%和9.08%股权,是公司最大机构股东。
2023年起,随着首个20GW高效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项目整体耗时1年全部建成投产,三期16GW高效晶硅太阳能电池、四期20GW直拉单晶硅棒项目接连签约落地建设。2024年内,英发睿能与隆基绿能签署的署16GW HPBC太阳能电池片生产项目的战略合作协议,也将选址定于宜宾。
在宜宾政府如此“盛情”的培育下,2025年5月英发睿能从安徽正式迁入宜宾,更名为四川英发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落户的同一时间,公司首条6GW HPBC生产线启动试生产,标志公司的电池生产技术路线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最新产能布局显示,英发睿能已在宜宾、绵阳和海外印尼布局三大电池片生产基地,并已关停技术路线相对落后的安徽PERC电池片生产厂。
由于原有PERC电池片需求淘汰迅速、内部生产技术路线急转影响,2024年至2025年英发睿能正在一场营收、利润过山车。2024全年公司一度出现大幅亏损,年亏损达8.64亿元。
目前,英发睿能将未来的发展寄托于印尼海外制造市场,以及为隆基绿能N型HPBC电池片提供长期代工生产服务两大方向。据2025年前5个月的经营数据,公司营收、净利润均快速转正,增速超创历史新高。
但放眼未来几年,新的投资与合作的“豪赌”是否能真的带领公司走出2024年经营低谷,在2025年实现“大翻身”?还有待未来的持续投入与市场需求验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