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创板日报》9月8日讯(记者 徐赐豪)拼多多正在人工智能领域悄然发力。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近期拼多多在其官网密集上线多个大模型岗位,这意味着,至少在垂直电商行业的大模型研发领域,拼多多已有相关团队和业务布局,国内电商、跨境业务均有涉及。
记者就拼多多是否正自研电商垂直大模型以及其AI方面的进展向拼多多方面发去采访需求,截至发稿未获官方回应。
拼多多低调布局 AI,聚焦电商核心场景
据拼多多官网显示,其最新的社招技术岗位中,出现了机器学习平台工程师、多模态算法工程师、跨境搜索推荐-大模型Infra架构工程师、大模型应用工程师和大模型算法工程师等多个岗位。
从正在招聘的岗位职能观察,拼多多提到,大模型用开发工程师要负责拼多多核心电商搜索、推荐、商业化场景大模型AIGC算法的开发与优化,支持业务场景(如AI交互式对话搜索,智能导购,图文创意生成、数字人等)高效落地;探索大模型在电商推荐、搜索、广告投放等场景的落地,推进技术、产品、数据的闭环协同。
社交媒体上,通过拼多多 AI 产品经理面试的网友分享称,拼多多在招聘 AI 产品经理时,重点考察候选人在电商核心场景对 AI 的深度思考能力,以及结合业务场景的 AI 产品通用能力,并且极为看重成本、效率和商业结果。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财务数据显示,从2024年下半年至2025年上半年,拼多多研发投入持续攀升。其中,2024年第四季度研发支出达37.8亿元,同比增长31.9%;2025年第一季度为35.8亿元,同比增长高达40%。进入2025年,在整体利润承压的背景下,第一季度研发支出达35.8亿元,同比增长40%;第二季度达35.9亿元,同比增长23.5%。利润承压的情况下,拼多多的研发投入仍在增长。
不过,拼多多在研发投入的把控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节奏。尽管研发金额快速增长,但其研发占营收比重始终稳定控制在3%-4%区间,2025年一季度为3.74%,二季度为3.45%。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腾讯在2025年Q2的研发投入高达202亿元,占比超 10%;阿里的研发投入为157亿元,占总营收比重6.3%,无论是绝对值还是占比,拼多多都远低于这两家互联网大厂。
上海市人工智能技术协会核心专家、快思慢想研究院院长田丰分析指出,拼多多的 AI 布局极为低调,主要围绕下沉市场的低价策略展开。
在田丰看来AI 投入重点聚焦于营销算法,比如经典的“砍一刀” 机制,以及深入的用户行为分析,通过精准的数据驱动,实现白牌商品的高效推荐,提升商品转化率。由于拼多多商业模式相对较轻,其 AI 应用更倾向于 “工具化”,致力于通过 AI 优化核心业务流程,提升运营效率,为消费者提供更贴合需求的商品推荐,从而巩固自身在下沉市场的竞争优势。
阿里、京东、拼多多 AI 战略路径分化
作为国内电商行业的三大巨头,阿里巴巴、京东与拼多多在 AI 战略布局上呈现出鲜明的差异化路径。
阿里巴巴将 AI 视为 “科技第二曲线”,构建起 “基础设施 - 大模型 - 全场景应用” 的三层 AI 体系。早在 2023 年 9 月,阿里 CEO 吴泳铭便提出 “用户为先、AI 驱动” 的战略,明确 AI 的核心地位;今年 2 月,阿里进一步宣布未来 3 年投入超 3800 亿元用于云计算与 AI 基础设施建设,这一金额已超过过去十年投入总和。
在中间层,阿里以通义大模型为核心引擎,通义千问具备 “全尺寸、全模态、多场景” 的开源生态;应用层,阿里打造多入口 AI 服务矩阵,推动生态全面智能化:To B 端,钉钉作为企业级 AI 入口,提供智能会议、信息处理、业务流程自动化等功能;To C 端,夸克升级为智能搜索与应用平台,通义 App 面向大众提供模型交互服务。此外,AI 还深度融入淘宝、天猫、菜鸟、高德、饿了么等核心业务,从电商精准推荐、物流路径优化到本地生活服务调度,实现全场景赋能。
与阿里的 “全栈布局” 不同,京东的 AI 战略紧密围绕供应链与物流核心优势,走 “软硬一体” 的实用主义路线。
今年 7 月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京东将言犀大模型升级为 JoyAI 体系,同时开源企业级智能体框架 JoyAgent,并启动 “百亿机器人加速计划”,推动 AI 技术在制造、物流等实体场景落地。
在需求端,京东通过 AI 优化搜推体系、探索 AI 导购功能,更精准地识别与激发用户需求,提升供需匹配效率;在供给端,京东为商家更新 AI 工具,同时用 AI 提升自营采销在寻源、选品、定价等环节的效率。
“我们也将基于京东独特的供应链优势和积累,开发AI智能体,帮助采销、提升人效。”京东CEO许冉在今年 5 月一季度业绩会上明确表示,我们认为京东自己的供应链场景是非常多的,这天然地为AI在零售和供应链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很合适的土壤,这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机遇,让我们能将AI的应用渗透到业务的每一个环节,从而帮助我们驱动收入和利润的长期增长。
上海市人工智能技术协会核心专家、快思慢想研究院院长田丰分析指出,三大巨头的 AI 战略差异,本质是商业模式与核心优势的延伸:阿里依托阿里云的技术底座与规模化研发投入(年投入超千亿),形成 “技术 - 商业” 闭环,重点布局基础设施与技术输出;京东则聚焦供应链智能化,将 AI 作为内部降本增效的工具,与其重资产、重时效的定位相符;拼多多则需在全球化进程中探索 AI 的差异化价值。
田丰进一步预测,未来三家企业的 AI 路径将进一步分化:阿里可能持续扩大技术输出,强化 “科技服务商” 角色;京东深化供应链与物流的 AI 赋能,巩固品质零售优势;拼多多则需结合跨境业务特点,寻找 AI 在全球供应链、本地化服务中的独特应用场景,形成与阿里、京东的错位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