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创板日报》9月8日讯(记者 吴旭光) 9月8日,亿华通召开终止重大资产重组事项投资者说明会,该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张国强以及定州旭阳氢能总经理李拥军等,就市场高度关注的重组终止原因、后续发展战略、资源配置规划等问题逐一回应。
回溯本次重组,今年3月,亿华通发布公告拟通过发行股份收购定州旭阳氢能100%股权,交易完成后旭阳集团将成为其控股股东,亿华通将实现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双方计划构建 “氢能制备-储运-应用”全产业链闭环。
然而仅半年后,这一备受期待的合作便以终止告终。
对于终止原因,张国强在说明会上多次表示,交易相关方未能就最终方案达成一致意见。
作为交易对手方,定州旭阳氢能总经理李拥军亦补充称,尽管双方均积极推进,但关键条款与交易细节始终未能磨合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投资者关于“是否因尽调发现旭阳氢能资产估值过高、环保风险或盈利可持续性存疑”的追问,张国强未予具体回应,仅表示决策是基于审慎性考虑,为维护上市公司及全体投资者长期利益。
此次终止也引发了投资者关于“短期规避稀释”与“长期错失氢源控制权”的讨论。
说明会上,有投资者提出,重组终止虽避免了股本稀释与现金消耗,但也使亿华通失去了掌控低成本氢源的重要契机。
对此,亿华通管理层的核心逻辑始终围绕“风险可控”展开。按照张国强的说法,在氢能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效应的背景下,贸然推进存在分歧的重组,可能比暂时放弃整合面临更大的经营风险。
重组终止后,亿华通的资源配置与战略方向,成为投资者关注的另一核心。
张国强表示,公司将全面推行“紧缩发展政策”,从三方面优化运营:其一,缩减研发投入,鉴于目前氢燃料电池系统尚处于产业化的初期阶段,公司认为必须审慎控制研发成本,将资源集中于核心项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其二,精简人员与组织架构,降低日常经营成本;其三,强化现金流管理,加快回款速度并严控资本性开支。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这一“收缩”信号与亿华通此前规划的“向上游延伸”战略形成对比。
针对投资者“重组终止是否意味着放弃垂直整合、转向生态合作”的疑问,张国强表示,终止重组不会对公司战略造成重大不利影响,但也坦言当前将以夯实主业为核心,聚焦车用燃料电池系统及固定式发电产品,暂缓独立布局上游制氢环节。
“公司继续与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深度合作,共同推进氢能产业的商业化进程。公司产品仍然以车用燃料电池系统及固定式发电为核心产品,积极拓展多元化的应用场景。”张国强补充道。
对于氢能行业普遍面临的“氢源成本高企”痛点,亿华通并未正面回应该公司自主布局的细节,而是寄望于产业政策推动与产业链合作。
说明会上,张国强表示,随着《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落地及城市示范群建设推进,可再生能源制氢规模将逐步扩大,氢气成本有望自然下降;公司则将通过与产业链相关方建立长期合作,间接缓解氢源制约。
在区域布局与合作模式上,亿华通表示,公司终止与河北本土企业旭阳集团的重组,不会影响其在河北的战略布局及与河钢集团等国企的现有合作;同时,亿华通与东方电气在成都的合作被视为“生态协同”的样本,未来将探索与更多国央企的深度绑定,但暂未披露具体合作计划。
尽管公司短期选择“收缩防御”,但亿华通管理层对氢能产业的长期前景仍持乐观态度。
张国强在说明会上表示,氢能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新质生产力产业,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路径,其在能源结构优化与交通低碳转型中的战略价值不容忽视。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国内氢能行业的头部企业,亿华通业绩下滑明显。截至2025年上半年,亿华通半年度营业收入7192.93万元,同比减少53.25%;净利润-1.63亿元,上年同期亏损 1.41亿元,同比亏损加剧。
对于当前行业面临的困境,公司管理层也并未回避。
张国强表示,目前燃料电池汽车行业由于尚处于商业化初期阶段,未形成规模效应,综合成本较高,行业发展对政策依赖度较高。燃料电池产业链相对较长,涉及领域较多,目前基础设施不够健全,氢气使用成本较高,制约了燃料电池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目前产业规模较小。但这些痛点正随着政策推进逐步改善。
据其介绍,国内燃料电池应用场景已从单一公交领域,向环卫、城市物流、冷链运输等多领域拓展,行业规模化的基础正在构建。
针对投资者“如何实现扭亏为盈”等核心关切,张国强给出的答案是“成本控制+场景拓展”双轮驱动:通过紧缩政策降低运营成本,同时积极开拓多元化应用场景,以规模效应摊薄单位成本。
不过,这一目标的实现高度依赖行业整体进度,业内普遍认为,亿华通短期内盈利仍将面临压力。
此外,关于市场普遍关注的“公司是否寻求新控股股东”“未来是否重启重组”等问题,亿华通方面表示,按照监管规定,公司一个月内不再筹划重大资产重组,后续若有新计划将严格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目前公司控股股东及股权结构未发生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