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在资本市场的浪潮中,首次公开募股(IPO)一直备受瞩目,它是企业发展的关键里程碑,也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自2025年3月开始,由财联社与《科创板日报》联合出品的创投日报正式开启“IPO直通车”栏目,我们将对话企业创始人、天使创投人,为您全方位呈现IPO的台前幕后;我们将搭乘“直通车”,深入企业、奔赴路演现场,第一时间为您带来最鲜活的IPO进展、最专业的解读分析。
不管您是企业家、投资者,还是资本市场的关注者,“IPO直通车”将是您洞悉IPO市场的重要窗口,共同见证资本市场的风云变幻 。
《科创板日报》9月9日讯(编辑 梁又匀)近日,分布式储能系统研发商思格新能源提交港股招股书,并更新了截至2025年前四个月的最新经营情况。作为一家成立于2022年5月的新兴光伏创新企业,这已经是其第二次冲刺上市。
作为一家成立仅3年多的企业,思格新能源的底气来源于其以28.6%的全球市场份额,稳居全球可堆叠分布式光储一体机2024年出货量第一。据悉,思格新能源主营海外市场,产品已销往全球6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欧洲、亚太以及非洲等地该细分领域的重要供货商。
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5月至2024年,思格新能源分别实现营收0元、5830万元和13.3亿元,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618.7万元、-3.73亿元和8384.5万元。从零收入、亏损,到营收猛增、利润翻红,思格新能源已成为光伏行业内不可忽视的力量。
带领思格新能源飞速崛起的,则是两位出身华为光伏业务的行业“老兵”。
华为23年老兵“再创业”
许映童今年已51岁,作为思格新能源的核心创始人,离开工作23年的华为重新投入光伏储能创业大潮,使其成为近几年行业最受热议的人物。
1999年,南京理工大学毕业两年的许映童加入华为。凭借大学所学的无线电技术专业,许映童首先进入了华为旗下无线电相关业务部门。
在此后10年的“摸爬滚打”中,许映童先后担任了GSM基站软件工程师、GPRS PCU PDT经理、基站软件平台部/无线软件平台部部长、无线杭州研究所所长。从技术人员到管理岗位,2007年许映童又在复旦大学完成进修,取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2010年。面对全球光伏产业蓬勃发展的机遇,华为也提出进军光伏业务。在全新的业务方向上,华为“点将”许映童出任智能光伏解决方案总经理,从零组建团队。
许映童首先做的是市场调研。彼时光伏逆变器行业增长虽然迅速,但大量低技术的中小企业涌入,却造成了产品同质化、参差不齐、鱼龙混杂的局面。而真正的领先技术、高端产品和利润往往掌握在少数国外公司手中。
从研发着手、技术先行,成为了华为光伏团队的第一步。此后数年内,许映童带领团队在全球多地设立逆变器研究中心,算法、架构、软件均出自于此,而国内则基于强大的产业链配套实力,落地生产、质检和调试。
仅用时三年,华为凭借技术创新、结构调整和控制算法的升级实现了从0到逆变器合同出货1GW的突破,一举闯入中国市场份额前十名。主导这一切的许映童也因此成为华为新能源板块崛起的核心人物。
随着用户的好评越来越多,华为逆变器的出货量也持续增长,公司在光伏市场的领导地位由此奠定。在此过程中,许映童一边推动华为逆变器走入“一带一路”地区国家、欧美等广阔市场,另一边继续将光伏技术同数字信息、互联网相结合,输出成本、效率、发电量的综合解决方案。
又一个十年过去,至2020年许映童调任华为昇腾计算业务总裁前,华为的光伏业务已进入由5G和AI加持的6.0时代,通过技术解决光伏大规模建设、并网、可靠运行的难题。
有了在光伏产业上的深耕基础,在昇腾计算业务总裁任上,许映童将AI算法的应用拓展适配至更广阔的各类产业领域。许映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未来5~10年,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在于如何把技术手段和产业发展结合。一旦没有及时地跟上技术进步的速度,可能在竞争中呈现指数级的差距。”
或许正是抱着这样的“野心”与认知,2022年许映童执掌华为新业务线仅两年,便毅然辞去高管职位,创立思格新能源。结束了其在华为长达23年的任职。
依托在华为积累的技术理解、精细化管理体系,以及对全球能源市场需求的深刻洞察,他迅速与同期离职的华为商用光伏业务负责人张先淼,组建起一支由光伏、储能、AI 领域人才构成的核心团队。从产品研发到市场开拓,许映童带领团队重走了一遍从0起步的光伏业务。
只不过此次许映童以差异化的AI储能解决方案为突破口,短短数月便与多家头部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成功在行业中站稳脚跟,开启储能新贵的崛起之路。
投资机构纷纷入局,对赌协议压力不小
思格新能源的两大核心创始人许映童、张先淼均为光伏储能领域从业十余年的行业领军人物。凭借过硬的技术、管理经验,思格新能源迅速吸引了国内众多投资机构。
据公司招股书披露,2022年5月成立至2024年12月思格新能源首次递表前夕,其累计获投6轮,累计融资逾7亿元,估值由种子轮的 2.2 亿元飞升至 44 亿元。
在思格新能源成立仅半年、技术和产品尚未落地的2022年内,公司就已火速完成4轮融资。高瓴创投、华登国际、沃赋创投、安达曼国际等近10家机构就已率先押宝,总计投资5.45亿元。
2023年6月首款产品上市后,更多投资机构资金涌入。思格新能源在B轮、B1轮则获得余杭国投、国核投资、天堂硅谷先后注资,总计1.7亿元。
思格新能源IPO前股东名单显示,高瓴创投持股14.89%,为外部第一大股东,华登国际持股8.18%,云晖资本持股2.88%,钟鼎资本持股 2.88%,此外还有江苏高科产业投、余杭国投集团、天堂硅谷、国核投资等。
大批热钱的涌入也使得思格新能源直至目前也没有将上述外部融资资金使用完毕。据披露,公司的7.15亿元的累计融资,仅动用了其中的78.32%。
值得一提的是,投资机构的资金也并非“免费午餐”。招股书补充股东协议显示,思格新能源曾与投资机构签订上市对赌合约,若公司撤回IPO或上市遭到拒绝/退回,又或者并未在提交上市申请后的18个月内完成港股上市,则有可能触发相关赎回、撤资条款。
因此,自2025年2月思格新能源首次提交招股书以来,公司招股书是否失效或顺利通过都备受市场关注。若后续思格新能源顺利完成上市,则有望创造行业内从成立到上市耗时最短的公司记录。
光伏储能还是好生意吗?
纵观全球能源需求趋势,光伏可再生能源的装机量持续稳步增长,而与之配套的储能系统需求也水涨船高。
2020年至2024年,全球储能系统出货量由14.2千兆瓦时增至230.0千兆瓦时,年复合增长率为100.6%。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持续增加,太阳能光伏和风能的装机容量迅速增长,促进储能系统在更广泛的场景中应用。据估计,至2030年全球储能系统出货量将达到804.5千兆瓦时,2025年至203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1.4%。
然而在国内市场,光伏补贴退坡影响仍在持续,单一的盈利模式、不断被拉长的盈利周期、行业“反内卷”号召,使得光伏储能行业正在面临着复杂的调整周期。与此同时,海外需求的波动与地缘政治的不稳定性也成为国内不少厂商的顾虑。
作为后发厂商,思格新能源首选出海闯荡。
相较于华为光伏主要面向大电站、高端用户等专业领域,思格新能源当前的核心产品SigenStor则主要面向普通家庭和小型工商业用户。这一产品定位也十分符合欧美、亚太地区的复杂需求市场及使用习惯。
据产品介绍显示,SigenStor为五合一光储充一体机,将光伏逆变器、直流充电模块、PCS、储能电池和EMS以模块化和堆叠式产品设计相结合。同时,该产品还与AI技术进行深度融合,智能化已应用于系统运行、用户交互、异常检测、用电场景管理等。
截至2023年、2024年及2025年4月30日止的四个月,思格新能源来自海外市场的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87.8%、95.2%及99.2%。截至今年前四个月,公司超六成收入来自欧洲地区,除中国内地以外的亚太地区市场则贡献了超两成收入。
随着增长突破口的打开,思格新能源在2024年、2025年前四个月均实现同比扭亏为盈。其中,2025年前四个月公司实现净利润1.87亿元,为2024全年一倍。
不过正如招股书风险提示部分所展示,目前的思格新能源营收构成中SigenStor单一产品贡献率超90%,当竞争对手引入替代或更优的解决方案,可能会影响客户采纳、定价能力及整体盈利能力。同时,随着未来销售规模的持续增长,出海欧洲等地也正在面临当地更严格的审查、本土制造比例需求、关税等复杂难题。
此次冲刺港交所 IPO,若能成功上市,将为公司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有助于缓解公司快速扩张产生的资金压力,进一步提升竞争力。但未来纯能业务跨越初期扩张增长红利后,思格新能源否持续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实现稳定盈利?还有待后续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