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当前没有启用javascript,网站无法正常访问。请开启以便继续访问。80后博士创业“叫板”国际医械巨头,IPO“闪击”港股 | IPO直通车
80后博士创业“叫板”国际医械巨头,IPO“闪击”港股 | IPO直通车
2025.09.10 23:02 科创板日报 梁又匀

编者按:在资本市场的浪潮中,首次公开募股(IPO)一直备受瞩目,它是企业发展的关键里程碑,也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自2025年3月开始,由财联社与《科创板日报》联合出品的创投日报正式开启“IPO直通车”栏目,我们将对话企业创始人、天使创投人,为您全方位呈现IPO的台前幕后;我们将搭乘“直通车”,深入企业、奔赴路演现场,第一时间为您带来最鲜活的IPO进展、最专业的解读分析。

不管您是企业家、投资者,还是资本市场的关注者,“IPO直通车”将是您洞悉IPO市场的重要窗口,共同见证资本市场的风云变幻 。

《科创板日报》9月10日讯(编辑 梁又匀)近日,天星医疗在发布公告表示,其港股联席保荐人除中信证券、建银国际外,还将新增中银国际证券作为第三家保荐机构,共同助力公司冲刺港股上市。而就在三个月前的今年6月,天星医疗曾因保荐人中金公司的突然“跑路”,而被迫终止科创板上市进程,引发市场猜测。

目前,天星医疗转赴港股继续上市进程,距离其2023年9月首次递交科创板IPO申请已过去2年。据此前招股书披露,公司执着上市背后,是希望通过融资投入苏州智慧工厂、产品研发项目建设,并补充流动资金,总融资目标为8.8亿元。

然而另一方面也有质疑认为,公司营收、净利润、现金流表现稳定并无扩张压力,同时计划融资总金额达到了公司总资产近一倍规模,上市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并不明确。

不论如何,天星医疗作为一家运动医学医疗器械公司,其在国内的市场地位、增速均不容小觑。据灼识咨询数据显示,按2024年销售收入计算,我们是中国最大的国产运动医学解决方案提供商。2025年前五个月,天星医疗实现收入1.11亿元,同比增长39.7%;实现年内利润3259.6万元,同比增幅142.5%。

80后博士的创业故事

天星医疗成立于2017年7月,核心创始人董文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先进制造专业,拥有博士学位。尽管他有着极为扎实的工科、制造业技术背景,但却“差点”走上临床医学深造之路。

2000年,董文兴遵循家人安排,顺利考取兰州医学学院。然而在入学三年、成绩名列前茅的背景下,董文兴仍然放不下内心对于工科的强烈兴趣与爱好,不顾家人反对,他毅然退学重考,这才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工大是全国知名的国防科技、航天、工程优势大学,董文兴毕业后也顺利进入了北京星航机电设备厂担任工程师,从基层技术岗位起步,积累了扎实的工程实践经验与项目经历。就在其不断向先进制造深耕时,一个机缘巧合让董文兴从航天护士关于再次回到了医学领域。

2010年9月,董文兴转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下辖的医疗器械技术评估中心。虽然同为技术岗位,但在药监局的平台和体系内,董文兴有了更为广阔的视野,结识了一批行业内外的专家、医生、学者。凭借过硬的技术理论基础,董文兴也频频收到不少医疗行业公司发来的入职邀请、创业邀请。

5年后,董文兴接受长春圣博玛邀请,出任公司副总经理,负责技术评估与投资相关业务。又经过两年的市场观察和沉淀,董文兴看到了国内外医疗制造领域的差距与需求缺口。

2016年底,董文兴怀揣着“让中国患者用上平价微创器械”的想法离职创业,并很快找来另外两位合伙人聂洪鑫、陈灏共同成立了天星医疗,主营运动医学相关器械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借助此前在医疗器械原理、临床应用领域的积累,董文兴亲自带队开发符合中国人运动生活习惯、亚洲人结构的创新医疗器械。与此同时,董文兴为了更了解全球市场需求和销售策略,亲自跑遍全国30多个省,不断与当地经销商交流需求、策略,最终拼凑出天星销售团队的风格。

最终天星医疗形成了植入物、关节镜器械和运动医学设备的整体临床解决方案,其临床应用不输外国厂商。从上海、北京、深圳等大型医院起步,公司的销售覆盖范围逐渐拓展至全国。董文兴与其团队也通过数年的努力,“撕开”了中国运动医学市场完全被进口品牌垄断的口子。

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天星医疗产品主要涵盖植入物、有源设备及相关医疗耗材及手术工具等52款。其中,第三类医疗器械20款,5款产品系中国首个获批并应用于临床,10款为国产品牌中首个获批并应用于临床。据悉,天星医疗产品也已在国内落地超3000家医疗机构,包括1000余家三级医院,在中国运动医学市场上市场份额位居行业首位。

在初步占领国内市场后,天星医疗于2023年正是开启对外输出。最新数据显示,其产品已在欧洲、东南亚、中东及拉丁美洲等逾50个国家和地区获得合共超过200项医疗器械产品相关的注册证或证书,拥有全产品出海能力。在注册证书获批较快助力下,出海一年后的2024年,公司海外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倍,2025年前五个月公司海外营收较2024年同期增长超370%。

招股书显示,2022~2024年,天星医疗营业收入分别为1.47亿元、2.39亿元和3.27亿元,复合年均增速约49%;净利润分别为0.40亿元、0.57亿元和0.95亿元,复合年均增速约54%。

合伙人半路套现,投资机构扎堆涌入

在天星医疗业务突飞猛进的过程中,各路投资机构也纷纷抛来“橄榄枝”。截至公司2023年9月首次递交招股书前,其累计完成四轮融资、六轮股权转让,累计融资金额达8.49亿元。

2020年7月,天星医疗迎来A轮融资,BESTALIVE、苏州君联分别以人民币5000万元或等值美元认购公司新增的注册资本人民币253.3334万元。按此次增资,天星医疗首轮融资时估值约为7.99亿元。

随后在2021年、2022年,天星医疗通过多次增资以及股权转让陆续引入厦门德福、宁波乾怡、奥博资本、3W基金等股东。到2023年1月,天星医疗新增股东12名(含4名增持股份的既有股东苏州君联、BESTALIVE、厦门德福、宁波乾怡)。根据最后一轮增资情况,天星医疗估值约为35.16亿元。在近2年半时间,公司估值激增340.05%。

值得一提的是,在IPO递表前的C轮共有9家投资机构扎堆入股,除了苏州君联外,均为新参投机构。其中,雅惠投资在本轮出资最多,以近8000万元的价格取得了公司4.04%的股份。

截至目前,董文兴直接持有公司33.1449%的股权,并通过天津运康、天津普合、天津吉康合计实际控制公司41.4739%股份的表决权,仍然为天星医疗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而君联资本参投最早,通过旗下多个投资公司合计持有公司15.1%股份,成为第一大机构股东;在A轮、B+轮连续出手的厦门德福则持有公司10.64%股份,为公司第二大外部持股机构。

实际上,围绕天星医疗的投资话题不只在投资机构身上。在其成立以来的六次股权转让过程中,创始人之一、负责公司产品生产和质量把关的陈灏选择提前离开,聂洪鑫则在上市前借助一众投资机构套现了不少股份。

天星医疗资料显示,成立之初陈灏以现金、专有技术出资取得了公司10%的原始股份。但仅两年后,陈灏却率先退了场,其所有股份转由董文兴、聂为再次分配。不过陈灏目前仍通过旗下关联公司承接来自天星医疗的订单。

不久后,代持方聂为也出让了自己的股份,分批次将所有股份转让给董文兴、聂洪鑫旗下机构。彼时,董文兴在公司持股仅占48%,聂洪鑫是公司真正意义上的核心大股。

在2020年至2023年密集融资阶段,身为财务投资人的聂洪鑫很快开启了自己的套现之路。其先后3次在外部投资机构入股时股权转让套现,累计套现金额达4.9亿元。而董文兴也曾在期间通过转让股权套现5647.06万元,不过在后续股权激励等变动下,其持股并未减少太多,并因此成为了公司真正的业务与股权“一把手”。

聂洪鑫的一步步退出,也使其从实控人退至公司第六大股东的位置,目前其旗下机构仅持有天星医疗4.9%股份。而从另一方面而言,核心控制权回归创始人董文兴也有助于公司未来的业务发展与下一步的上市计划。

天星医疗上市前景不明朗

灼识咨询报告显示,2023年市场规模已达60.9亿元,预计到2030年将增长至130.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1.5%。三大驱动力正在推动行业扩容:国民健康意识提升、运动普及度增加以及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关节疾病诊疗需求增长。中国运动医学市场正迎来黄金发展期。

但截至目前,施乐辉、强生、锐适、康美等国际巨头仍然长期垄断国内市场,外资品牌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占比超八成。即便是后来居上的天星医疗也仅强到6.5%的市场份额。

除了海外品牌的竞争、国内同行的挤压,天星医疗2023年正式加入了集采名单。在收获更多出货需求的同时,公司2024年毛利率降至69.6%,同比减少4.7个百分点,引发市场对于增长可持续的担忧。不过据2025年前五个月数据,公司毛利率回升至73.7%,稳住了集采的成本冲击。

可以预见,国产企业正凭借本土优势,更贴近国内临床需求的研发、更灵活的价格策略、更及时的售后服务,逐步缩小与外资品牌的差距,但要实现全面突破,仍需时间积累。

1649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