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当前没有启用javascript,网站无法正常访问。请开启以便继续访问。累计融资20亿后 微纳星空启动IPO辅导 冲刺科创板
累计融资20亿后 微纳星空启动IPO辅导 冲刺科创板
2025.09.17 09:52 科创板日报记者 李明明

《科创板日报》9月17日讯(记者 李明明)近日,证监会网站披露,北京微纳星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纳星空”)在北京证监局上市辅导备案,辅导机构为国泰海通。

《科创板日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公司拟科创板上市。

已发射27颗卫星

微纳星空成立于2017年8月,公司注册资本6256.25万元,无控股股东,创始人、法定代表人高恩宇持有25.6363%的公司股份。

公司主要从事卫星整星、地面站产品的研发与制造业务,围绕卫星解决方案可为客户提供包括论证、设计、制造、测试、发射、测运控在内的“一站式 ”星地一体化交付服务。

截至目前,公司已研制并发射27颗卫星,涵盖10—1000kg级卫星,涉及窄带低功耗通信、宽带互联网卫星通信、中高分辨率光学遥感、高光谱红外遥感、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和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等多个领域。

微纳星空明星产品包含国内首颗由民企研制的0.5m分辨率遥感卫星 ——泰景三号01星、国内首颗X波段商业SAR卫星——泰景四号01星等光学、国内首颗商业Ku波段相控阵雷达遥感卫星——泰景四号03星等。

目前,微纳星空在北京、长春、无锡、成都等地广泛布局,构建起一条涵盖整星、载荷和部组件的“研、产、试”造星全闭环,构建起年产大于60颗卫星的研制能力。同时已与海外多国建立起密切的业务交流和国际合作。

产业化进程方面,今年3月微纳星空商业卫星智能化产线项目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批复,在江苏无锡经济开发区打造我国商业航天自主可控的卫星自动化、智能化产线项目。

据了解,微纳星空商业卫星智能化产线项目将建设占地2.3万平方米的商业卫星总装测试大厅以及商业卫星智能化产线等相关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完成后,微纳星空将具备国内领先的智能化卫星批产能力,每年可生产200kg级至500kg级卫星产品150颗以上,主要满足企业自建星座任务、国家卫星互联网项目、代建商业客户星座等任务的需要。

卫星行业作为产业链的最终端,也是盈利能力最强的环节,目前卫星应用场景主要为通信、导航、遥感、科研,占据整个市场90%以上的市场份额。

谈及应用领域,微纳星空品牌总监刘晓光此前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目前微纳星空依旧主要聚焦于高端卫星制造,但同时也积极配合合作伙伴从事卫星场景的应用探索,从助力城市级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双碳产业的碳汇计量等多种场景,让“遥感+”模式落地于更多产业。

在目前业内关注的降本问题上,刘晓光表示,随着国家低轨卫星互联网的能力建设牵引,微纳星空已经开启批量化、低成本的卫星制造之路。接下来通过批量化研制生产卫星的模式,可以进一步降低卫星研制、发射成本门槛,部分卫星的制造成本甚至可以降低到数百万元规模。

据《科创板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商业航天领域主要玩家包括国电高科、深蓝航天、垣信卫星、航天驭星、微联星智、微纳星空等。

北理工博士创业

微纳星空创始人、董事长高恩宇是北京理工大学博士。2017年,高恩宇与其他合伙人一同创立微纳星空。他此前表示,彼时市场上已有了一些卫星公司,但自己所依仗的优势资源是手里的技术和经验。而商业卫星企业当前更重要的是拥有技术匹配能力并控制成本,才能赢得参与国家主流任务的机会,向头部企业进发。

虽然新组建的商业航天公司面临着缺资金、少成功案例、没订单的挑战,但是微纳星空自从成立就获得了资本青睐,截至目前已历经13轮融资,最近一轮融资为今年8月的C+轮融资,累计融资额超20亿元。

在众多投资机构中,不乏国资与顶级资本。其中,深创投、中信建投投资、中信集团、国开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长江航天产业基金等是具有国资背景的投资方,而中科创星、高能资本、清科母基金则为业内前列的市场化机构。

今年6月,商业航天被纳入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的适用范围。这套标准允许尚未盈利的优质科技企业上市。政策落地后,多家企业加快了IPO进程。

7月29日,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证监局办理辅导备案登记。8月1日,江苏屹信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江苏证监局完成上市辅导备案。8月12日,中科宇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广东证监局进行了IPO辅导备案。9月15日,北京微纳星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证监局完成IPO辅导备案。此外,2025年8月25日,国星宇航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香港主板上市。

3119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