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当前没有启用javascript,网站无法正常访问。请开启以便继续访问。Arm高级副总裁Chris Bergey:手机将成AI伴侣 家用机器人普及尚待观察|独家专访
Arm高级副总裁Chris Bergey:手机将成AI伴侣 家用机器人普及尚待观察|独家专访
2025.09.20 09:57 财联社记者 黄心怡

《科创板日报》9月20日讯(记者 黄心怡)当下,人工智能从云端向终端迁移,终端对AI本地化处理的需求日益增加,带动硬件加速适配升级。IDC预测,到2026年,中国市场中近50%的终端设备的处理器将带有AI引擎技术。

正如Arm高级副总裁兼终端事业部总经理Chris Bergey近日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独家专访时所言,“我们正迈入Agent AI的时代,这一系统能够在本地自主感知环境、规划任务并实时响应,而不再依赖持续的云端交互。”他强调,这一转变不仅拓展了AI的应用边界,也对终端硬件的效率与延迟提出了更高要求。

image

应用方面,随着大模型的发展,AI正在手机、PC、眼镜、机器人、网联车等端侧设备落地,尤其是手机、PC等智能终端,发展速度尤为明显。Chris Bergey表示,“智能手机和PC正在演变为人们的AI伴侣,深度融入思考、工作与创作过程”。在谈到最近较为火热的机器人应用时,他指出,机器人未必会走进每个家庭,却将在工业、制造等特定应用场景中发挥巨大作用。而在端侧AI落地方面,他认为最大的挑战之一,是芯片开发成本的显著上升。

硬件方面,AI将在未来系统的所有计算单元中扮演重要角色。无论是基于CPU还是基于GPU的AI,或作为系统重要组件的NPU,都具备独特的优势和特性,也都将快速演进以适配AI的发展需求。Chris Bergey透露,Arm在神经图形(Neural Graphics)技术领域已经耕耘了一段时间,相关成果将体现在2026年推出的移动设备中。

▍AI本地化运行需求日益强烈

Chris Bergey在采访中透露,业界对AI本地化运行的需求日益强烈,特别是随着某些新型应用场景日趋精细化与成熟化,这种需求愈发凸显。

“背后的驱动因素有很多,涵盖延迟、隐私和成本等多方面,而这些因素,也可能是当前终端计算最重要的驱动力量。在此趋势下,AI性能表现将变得至关重要,且相当大部分的计算都需要直接在终端设备上完成。”Chris Bergey说。

为此,Arm推出Arm® Lumex™计算子系统(CSS)平台集成了搭载第二代可伸缩矩阵扩展(SME2)技术的高性能CPU、GPU及系统IP,提升端侧AI性能。

《科创板日报》记者获悉,在vivo即将发布的旗舰手机上将落地该项SME2技术。vivo的计算加速平台VCAP已全面支持SME2指令集,可对使用视觉、语音、文本AI算法进行处理的多项高负载任务,实现性能加速。例如,在全局离线翻译等真实场景中,通过开启SME2硬件,vivo手机可实现额外20%的性能提升。

此外,支付宝也在vivo新一代旗舰智能手机上完成了基于Arm SME2技术的大语言模型推理验证。

从发展趋势来看,Chris Bergey判断,端侧算力与内存需求将持续提升,同时模型也将变得更智能。此外,模型正朝着更小型化、更便携化的方向发展。从多方面来看,AI将充分利用所有计算资源,无论是来自云端还是边缘侧。目前,行业正处在高度创新周期中,这一趋势无疑将在未来五年持续深化。

今年,小米推出了基于Arm架构的自研玄戒O1芯片,对此Chris Bergey回应称,自研芯片是整个泛半导体行业所面临的趋势。无论是苹果还是三星,都已不同程度地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而数据中心和汽车厂商(尤其是在汽车市场巨大的中国)也都寻求定制化芯片。

▍机器人将在工业、制造等场景中发挥巨大作用

大模型的端侧落地呈现形态多样化的趋势,除了手机、PC外,还涵盖了眼镜等可穿戴设备、机器人、网联车等。

Chris Bergey认为,眼镜堪称最具挑战性的设备形态。因其直接佩戴于面部,必须严格控制设备重量。

“可行的方案是,智能眼镜集成传感器实现基础交互,其余大量计算任务借助手机等终端设备处理,最终再上传至云端。因此,未来的消费电子很可能会采取混合模式。Arm正通过CPU技术支持此类应用场景的开发,但这极具挑战性。在严格限定功耗的前提下,我们需探索能实现的最大算力。”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数据显示,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正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数百亿美元的规模。

谈及机器人的热潮,Chris Bergey认同其确实极具前景,而后续发展将建立在许多共通的技术基础之上。

他回顾了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汽车刚出现时,被喻为“带轮子的智能手机”,因为深度融合了电池管理、摄像传感与电子控制系统。同样,机器人正复用来自自动驾驶和消费电子领域的关键技术。“这些技术正在融合,体现在许多早期原型中,影响着机器人的设计与构建方式。未来,机器人有望成为这些市场的自然延伸平台。而且,这一领域还将呈现出高度的多样性。”

对于未来机器人是否会实现全民普及,Chris Bergey表示,这不仅取决于技术进步,还牵涉诸多社会层面和其他复杂因素。接下来将如何演变,值得持续关注与观察。

Chris Bergey以无人机的案例作类比:“五到七年前,人们曾设想每个人都会拥有一架随行无人机,但这一愿景并未实现。不过,无人机已在农业等多个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它赋予了企业前所未有的能力,让过去难以想象的应用场景成为现实。尽管未能全面普及,但其价值正体现在特定垂直领域。某种程度上,我认为机器人也将遵循相似的发展路径:它未必会走进每个家庭,却会在工业、制造等特定应用场景中发挥巨大作用,事实上,它们已经在工厂中广泛应用。”

当前,AI在端侧落地仍存在算力不足、内存有限等难点。而Chris Bergey认为最大的挑战之一,是芯片开发成本的显著上升,其背后原因是技术复杂度的持续攀升。

另一大关键挑战,在于软件层面AI框架的快速演进所带来的适配压力。“我们正在这两个领域投入大量资源,因为我们相信在这两个领域能为合作伙伴创造巨大价值。可以说,这两大方向也是我思考最多、最为重视的。”

2130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