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当前没有启用javascript,网站无法正常访问。请开启以便继续访问。角逐 “量贩零食第一股” 好想来母公司赴港二次冲刺IPO|IPO直通车
角逐 “量贩零食第一股” 好想来母公司赴港二次冲刺IPO|IPO直通车
2025.09.24 14:21 科创板日报记者 徐赐豪

编者按:在资本市场的浪潮中,首次公开募股(IPO)一直备受瞩目,它是企业发展的关键里程碑,也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自2025年3月开始,由财联社与《科创板日报》联合出品的创投日报正式开启“IPO直通车”栏目,我们将对话企业创始人、天使创投人,为您全方位呈现IPO的台前幕后;我们将搭乘“直通车”,深入企业、奔赴路演现场,第一时间为您带来最鲜活的IPO进展、最专业的解读分析。

不管您是企业家、投资者,还是资本市场的关注者,“IPO直通车”将是您洞悉IPO市场的重要窗口,共同见证资本市场的风云变幻 。

《科创板日报》9月24日讯(记者 徐赐豪)继鸣鸣很忙之后,又一家量贩零售企业冲击港股。

港交所官网显示,好想来母公司福建万辰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 “万辰集团”)已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中金公司、招商证券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

此前递交招股书的鸣鸣很忙,截至目前尚未通过港交所聆讯。在量贩零食赛道热度攀升的背景下,“港股量贩零食第一股”的最终归属,正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而若此次成功在港股挂牌,万辰集团将实现 A+H 双重上市。

90后海归“接棒”创业

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王健坤创立福建含羞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初期专注于食用菌的工厂化生产。这也是万辰集团的前身。

2021年,万辰集团以“食用菌第一股”身份登陆A股,彼时主业为金针菇、真姬菇等鲜品食用菌的研发与销售。然而上市首年便遭遇 “业绩变脸”,2021年年报显示,营收4.26亿元,同比降5.44%,净利润2427.92万元,同比大降74.74%。

业绩压力下,万辰集团在2022年开启跨界转型,瞄准量贩零食市场。当年,其成立南京万兴连锁有限公司,随后收购江苏零食工坊连锁食品有限公司部分资产,正式切入该领域。

2023 年,万辰集团加速扩张,先后收购好想来、来优品、吖滴吖滴、陆小馋四大量贩零食品牌,并于同年9月将其合并命名为“好想来”,完成在零食赛道的布局。

值得注意的是,3月3日晚间,万辰集团公告称,董事长王健坤被国家某监察委员会留置并立案调查,所涉事项与公司无关,目前由董事兼总经理王丽卿代为履行董事长职责,而王丽卿正是王健坤的姐姐。

此次王健坤被调查,也揭开了万辰集团“家族化”治理的面纱。事实上,王健坤的妻子林该春、姐姐王丽卿、儿子王泽宁、表兄弟陈文柱等均在万辰担任重要职务。招股书披露,林该春、陈文柱担任非执行董事,王泽宁为总经理,王丽卿为董事长。

值得关注的是,王健坤自公司上市起便未持有股份,万辰集团实际控制权由王泽宁、王丽卿、陈文柱通过《一致行动协议》掌握,该协议有效期自2015年2月8日至2025年4月18日。协议到期后,招股书披露没有续签,至此王泽宁成为实际控制人。

image

资料显示,1993年出生的王泽宁学历背景亮眼,2016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2019 年取得哥伦比亚大学理学硕士学位,2015年起任公司董事,作为核心管理层成员,其主要贡献是 2022年推动公司初步拓展零食饮料零售业务。

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王泽宁直接持有约13.66%的股份,王丽卿直接持有约0.07%,而陈文柱不直接持有该公司任何A股。

零食业务高增长背后:门店扩张放缓闭店增多

招股书披露,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万辰集团是中国领先且增长最快的规模零食饮料零售企业,2023年至2024年GMV同比增长282%。

财务方面,于2022年度、2023年度、2024年及2025年截至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实现收入分别约为5.49亿元、92.94亿元、323.29亿元、225.83亿元人民币;同期,利润分别约为6785.3万元、-1.76亿元、6.11亿元、8.61亿元人民币。

万辰集团量贩零食收入的暴增得益于门店扩张。2024年,万辰集团“好想来”新开门店数达到9776家,期末总门店数14196家,较期初净增长9470家,截至到2025年6月30日,门店数量达到15275家。

不过,万辰集团新开门店的速度也明显放缓。招股书披露,2022年至2024年新开加盟店数量方面分别为163家、4475家和9746家,不过截至到2025年6月30日,新开门店只有1467家;而期内关闭的加盟店数量分别为3家、75家、208家,而今年上半年关闭了290家,超过去年一年的数量。

知名战略定位专家、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万辰集团业绩虽表现亮眼,但新开门店速度下滑、闭店数量超去年全年,反映出其扩张节奏发生变化。一方面,行业竞争白热化,市场趋于饱和,优质点位减少,新开门店难度增大;另一方面,闭店增多表明部分门店经营不善,加盟商盈利压力上升,亏损风险或正加剧。

“未来业绩高增长能否持续存疑,若不能有效解决单店盈利难题、优化门店布局、提升运营效率,仅靠规模扩张难以支撑,高增长叙事或难延续。”詹军豪向记者说道。

4439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