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当前没有启用javascript,网站无法正常访问。请开启以便继续访问。扒一扒科创板交易机制背后的秘密
扒一扒科创板交易机制背后的秘密
2019.06.26 15:42 牛轼|河马财经

提起交易机制,很多股民可能不以为然:“我炒股就看基本面,要不就是技术面,交易机制不就是那些嘛,不重要。”

说实话,以前我也这么认为,但经过了一年的研究,我发现以前的自己too simple和naïve,在A股市场,交易机制远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每一项机制设计的背后,都有一二三四五六七的综合考虑,容我细细道来。‍

1.投资者适当性

根据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规则要求,只有资产50万以上,并且交易经历超过24个月的股民才能直接参与科创板,这让一些小散户感到比较失望。

众所周知,科创板对标的是美国的纳斯达克,核心制度是注册制。以纳斯达克为例,既有苹果、亚马逊那样的科技巨头,也有众多交易并不活跃的小公司。

据统计,1980年到2018年,纳斯达克累计上市公司13619家,退市10561家,现存3058家,优胜劣汰十分残酷。

正是由于这种远高于主板的不确定性,再加上科创企业本身的核心技术较为难懂,估值困难,因此才会有相对严格的投资者适当性设计。

50万保证了股民有较高的风险承受能力,24个月则保证了股民对股市有相应的了解,减少股民被“割韭菜”的概率。‍

2.上市前五日不设涨跌幅,五日后涨跌幅放宽为20%

相比于主板,涨跌幅是改动幅度较大的交易机制。为什么上市前五日不设涨跌幅限制呢?

我们扒了扒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和港交所的数据,发现新股上市前五日波动最大,此后波动就开始变小,并且很平稳,看来上市前五日的设计是有数据依据的。

想来新股上市初期是市场关注度最高的时候,各个市场主体参与也很积极,不设涨跌幅限制能让各方势力充分博弈,在博弈中形成一个较为公允的价格。但为什么不索性彻底放开呢?

首先,A股股民长久以来已经习惯了涨跌幅制度,改革也得一步一个脚印,先放宽到20%,后面根据实际情况再做定夺。

其次,科创板大多是小市值的公司,较小的资金量就能引起较大的股价变动,涨跌幅限制也有抑制波动的考虑。‍

3.优化融券机制

科创板自宣布以来,市场热情高涨,监管爸爸是几分欢喜几分愁,喜自不必说,愁的却是市场过度炒作。

科创板股票大多盘子小,战略配售和券商跟投的股票又有锁定期,上市初期买盘需求大概率大于买盘的供给,容易引起市场不平衡。

为此,上交所大力推进机构间转融通业务,规定战略配售的股票可以参与转融通,同时实现借券利率市场化,这样一来,借券的券源扩大了,股票持有方出借的意愿也大有增强,传递到股民这一端,则意味着融券更容易了。

尤其科创板股票在上市首日即可融券,能够有效扩大市场股票供给,维持新股上市初期供需平衡。‍

4.订单限价保护

科创板交易机制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各种订单类型都有限价保护。限价订单自不必说,市价订单和盘后固定价格交易的订单,也都设置了限价保护。

啥意思呢?市价订单是市场上优先级最高的订单,成交意愿强,按市场价成交。但科创板的市价订单在国际通行市价订单的基础上,引入了限价保护。

比如一个500股的市价买单,设置了10块钱的限价,则意味着该市价买单的成交价格必须低于10元,否则就不成交。

盘后固定价格交易订单也是如此,由于盘后固定价格订单在盘中交易时间即可申报,并且按时间顺序成交,因此报的订单越早,越容易成交。

但盘中申报订单时,收盘价尚未形成,交易价格不确定性大,因此科创板也在国际通行的盘后固定价格交易的基础上,为该类订单设置了保护限价。‍

纵观科创板交易规则,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既给予市场充分的尊重,也尽量保护股民的利益,既借鉴了国际经验,也在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基于A股的特殊性,做出了相应的改良。

2.28W+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