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当前没有启用javascript,网站无法正常访问。请开启以便继续访问。5G、机器人……科技光环下,智慧养老的尴尬:形式大于实质
5G、机器人……科技光环下,智慧养老的尴尬:形式大于实质
2019.12.12 15:19 金小莫|科创板日报

《科创板日报》(上海,记者 金小莫)讯,过去,提供养老服务市场主体是房地产。如今,科技企业的身影越来越多。

据行业市场调研机构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19年,在82家涉及养老产业的A股主板上市公司中,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主的公司有14家,占比17.1%,仅次于房地产。

科技企业如何切入养老产业?能否搅出更多市场机会?真实情况究竟怎样?

image

万亿级市场,人才短缺

《科创板日报》记者了解到,弗徕威智能机器人是上海较早开始关注养老市场的科技企业之一。

该公司副总裁汪琳对记者坦言,弗徕威的核心技术针对的是室内低速场景,该成果源自哈尔滨工业大学。之所以“选择养老市场,一是技术匹配,二是市场空间广阔。”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过去20年间,中国老龄人口年均复合增速达3.42%,远高于2.5%的世界平均水平,到2030年预期寿命达79岁。

换言之,老年人将越来越多。

“1986年,当美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2%时,美国个人护理支出年增幅达1000亿美元,养老产业进入快速成长期。”复兴康养副总裁刘庆分析,预计中国会在2020年达到12%,到2030年,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将超过20万亿元。

与此同时,中国专业护理员有300万的缺口。因此,以信息化手段提升服务能效的5G、物联网、服务机器人等智慧养老技术被寄予厚望。

2017年发布的《智慧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明确指出,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建立100个以上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基地,培育100家以上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行业领军企业,打造一批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品牌。

叫好不叫座

在上海郊区的某主打智慧养老的社区长者照护之家,《科创板日报》记者见到70岁高龄的李先生。

他告诉记者,这里的每个老人都有专属手环、智能睡眠仪、滞留报警仪等十余项技术设备。不过,“不会用,也没什么用。”

对此,上海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原主任殷志刚解释说,一是老年人的互联网使用习惯没有被建立起来,二是因为智能产品并没有贴合老年人的刚需。

“我常常听到养老机构的朋友对我说,那些搞技术的一点都不懂养老。”殷志刚说。

从事养老院运营多年的姜慧也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达了同样的困惑。

以服务机器人为例,尽管它具备时检测有无室内意外摔倒、监测空气质量、提醒关上水电等功能。但“老年人说话时有延迟、语速慢、声音轻,机器人还不能匹配到他的需求。”姜慧说。

早前,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曲道奎直接表示,智能看护、亲情互动、远程医疗、家政服务等功能都不是养老服务机器人的刚需。

“如果老年人要出门,一个家庭智能服务机器人应该可以帮助老年人座上轮椅,送到小区门口;如果老年人需要吃药,它能把药片递到老人手里;睡觉的时候再把老人扶到床上。”曲道奎说。

“智慧养老的前景非常美好,可科技类产品如何和养老结合始终没有找到好的结合点。”姜慧坦言,技术企业应与养老机构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平台,沉入用户,去了解真正的需求。

器件欠缺、支付能力不足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绿地康养产业集团副总经理陈小华认为,技术能力不足是重要原因。

“便利不扰民、安全不泄密”能做到吗?穿戴不便捷、体验感不强,出门没信号、应用场景单调,这些技术问题怎么解决?

利用物联网技术,通过各类传感器告知家人、医院,使老人的日常生活处于远程监控状态,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状态。

这一切底层技术支持是传感器器件。

“在物联网各项基础技术中,传感器是物联网的根底和核心,同时也是制约中国物联网发展的最大瓶颈。”中国工程院院士方家熊表示。

他认为,开拓智慧养老应用的关键之一就是开发低功耗、微型化智能传感器件。“一定要技术突破,我估计要培育十年左右,大城市的智慧养老才能普及起来。”

此外,一位长期服务于养老机构的信息行业从业者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目前,智慧养老产业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商业模式。

“智慧养老产业与传统养老产业的最大区别在于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成本用于实验与研发,投入成本巨大回收周期漫长,经营收入起伏波动大。”他表示,而目前传统养老产业也只能勉强在营收平衡线徘徊,“一不小心就会亏损”。

“很多智慧养老工程只是样本工程,很难推广。”技术、市场、资本,在没有形成正向循环之前,智慧养老只能“看起来很美”。

3.3W+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