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当前没有启用javascript,网站无法正常访问。请开启以便继续访问。聚焦|疫情之下问诊大增,互联网医疗能否迎来新的爆发点?
聚焦|疫情之下问诊大增,互联网医疗能否迎来新的爆发点?
2020.03.27 08:38 金小莫|科创板日报

《科创板日报》(上海,记者 金小莫)讯,“但这解决不了医患不均的根本矛盾。”随着采访深入,上海财经大学电子商务专业教授崔丽丽称。

诚然,市场已对互联网医疗展现出了的旺盛需求,但作为一名行业观察者,崔丽丽认为,相对于庞大的患者人群,医生资源非常稀缺,而这一供需矛盾终究无法仅通过互联网模式创新“解渴”。“即使政策再松绑、再推动,平台恐也无力增加医疗资源。”

同时,随着疫情被遏制以及最终结束,门诊任务加重,加之不少公立医院新成立的互联网医院也需坐诊,医生们分配给第三方互联网医疗平台的时间会更加紧张。

网上问诊模式“出海”

对于互联网医疗行业,内外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在杭州微医集团总部,员工们感觉到眼下“正是微医‘好时节’”。疫情期间,诸如微医类似互联网医疗平台大放异彩,频频被点赞。

“武汉市为微医开通了医保支付,武汉市10种门诊重症(慢病)疾病的参保人员可网上免费诊疗、医保购药、送药到家。”微医一名员工表示,紧接着,山东泰安也已开通微医医保支付。

《科创板日报》记者发现,这是除公立医院办互联网医院外,第一批开通医保支付的第三方互联网医平台。

此外,随着海外疫情蔓延,这一网络问诊模式出口到了海外。2019年底,平安好医生与东南亚打车租车服务供应商Grab合作开展在线医疗服务平台GrabHealth,疫情期间,每天有近10000次咨询。

据《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微医、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百度问医生等已开通英文版在线诊疗服务。

平安好医生方面则表示,将继续扩大出口。平安好医生首席执行官王涛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其将在今年第二季度与软银集团合作,在日本推出在线医疗服务平台;同时推出英文版服务。

“从长远来看,平安好医生希望逐步实施与Grab的合作计划,在新加坡、泰国、越南和菲律宾等国逐步开展,进一步拓展东南亚地区。”王涛表示。

医生资源对平台的重要性

市场投资者们则更关心,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发展潜力。

在《科创板日报》此前报道中,类似宗佩民这样的一级市场投资者普遍不看好“互联网医疗”在后疫情时代的表现。“疫情是一个短期事件。”“行业估值已经很高了,很难再有新的企业跑出来。”。

事实上,互联网医疗之所以在疫情期间大放异彩有两种因素推动。一则,是出于避免人群密集的防疫需求;再则,是因为非抗疫一线的医生变得“不那么忙了”。

后者是拉动整个行业兴衰的关键性因素。“互联网医疗无法脱离医生这一实体,但这部分资源是有限的,无法像商品一样通过互联网化渠道扩大流通。”崔丽丽表示。

一位前互联网医疗行业员工告诉《科创板日报》,同类平台类企业一头要联动患者,一头要有足够的医生资源,但在正常情况下,“医院配合度很低”。

京东健康相关负责人对《科创板日报》表示,“常见病、轻病线上问诊、慢性病在线复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药品配送和可医保结算的线上缴费等服务都在实践和逐步落实中,互联网医疗与实体医院一体化发展趋势很明显。”

互联网医疗的“卖药”模式

受前述原因限制,多数互联网医疗业务范围局限于医疗服务的外围层。一份2017年的山东社科规划研究项目显示,“互联网+医疗”主要涉及挂号、缴费、病历查询等业务流程,这部分占“互联网+医疗”服务总量的1/3左右。

《科创板日报》记者找到一份2018年的中国互联网医疗榜佐证前述内容。从榜单来看,行业企业可分为两类,均不涉及医疗核心业务。

image

一类提供预约挂号、现在问诊等服务,主要为医患提供信息沟通渠道,如微医等;另一类则提供线上购药服务,可以理解为医药电商,如叮当快药等。

以平安好医生为例,其业务板块中负责“电商”的健康商城业务在2019年占营收比例为57.3%;“医疗”类业务则分别占比22%、16.9%和3.8%。

崔丽丽认为,做问诊是“政策框架下(如医生多点执业)对资源的新赋能”,医药电商则分为“处方药与非处方药,政策仍未完全松绑”,但即便“政策松绑”,仍无法增值医生资源。

中国最早专注于医疗健康领域的金融产业综合运营服务商远东宏信医院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志军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医药商品与其他商品的区别在于,其购买者虽为用户本身,但买什么药的决定权却往往在医生手里。

“医生是整个医生态中较为强势的一方。”吴志军说,因此掌握医生资源后才能有效撬动全行业链条。

就行业而言,企业至今仍未盈利。以平安好医生为例,2015年至今,平安好医生已经连续五年处于亏损状态,累计亏损额超37亿元。微医则年年传出IPO消息。

更多资本正在涌入AI医疗

因此,相比于互联网医平台,崔丽丽更看好的是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就医效率、减轻医生负担,从实质上来说,这才是有利于患者、造福民生的。”崔丽丽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她曾在安徽省省立医院看到过基于科大讯飞智能技术支持的智慧医院应用,颇感震撼。

“比如在接诊导医方面,有导医机器人会告诉你应该去哪个科室、科室的具体位置;有AI协助B超记录,以前需要两名医生执行B超,现在只需要一名;还有语音录入电子病历,解放医生双手。”崔丽丽说,不过目前仍然只是在局部环节应用。

IDC统计数据显示,到2025年人工智能应用市场总值将达到1270亿美元,其中医疗行业将占市场规模的五分之一。

更进一步的公开资料显示,AI+医疗共可分为八大领域,分别为:虚拟助理、医学影像、辅助诊疗、疾病风险预测、药物挖掘、健康管理、医院管理和辅助医学研究平台。行业呈现出以BAT、科大讯飞等头部企业加云知声等独角兽再加若干创业企业格局。

具体到企业层面,以头部企业腾讯为例,其正通过投资逐步完善其AI+医疗业务格局。据IT桔子统计,在腾讯2019年的医疗领域投资中,共有两块业务,一是医疗信息化、智能化,另一则是临床试验与药物研发领域,或为帮助腾讯未来进一步对接药企做准备。

再细分到互联网医疗领域,行业头部企业平安好医生、京东健康等在AI领域已有所布局。前者已在6年前布局了AI人工智能辅助问诊系统;后者则把“智慧解决方案”单列为主要的业务内容,致力于通过AI、大数据等技术与地方政府共建“智慧医联体+互联网医院”。

上市公司也有所动作。今年以来,昆仑万维投资了科亚医疗,后者拥有国内首个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的人工智能医疗产品;万孚生物产业资金领投AI医疗影像辅助诊断系统研发商医准智能等。

AI供应商呈同质化现象

不过,目前来看,国内AI+医疗市场同质化现象较为明显。据亿欧智库的不完全统计显示,截至2019年7月,国内市场活跃的医疗AI企业共126家,其中,开展医学影像业务的企业数量有57家;开展疾病风险预测业务的企业有41家。

以语音电子病历为例,提供相关服务的企业就有科大讯飞、云知声、中科汇能、灵云智声等,有业内人士表示,各家企业在语音识别基础算法的差距并不会特别大,主要的差距在于数据的规模、归集和行业化的定制。

国内最早一批应用语音电子病历技术的云知声内部人士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该技术平均每日可提升医生40%的工作效率。同时,行业呈现出强者恒强的特点。“整套方案由硬件、软件及售后服务组成,软件方面经过测试后,一般不会再做大的修改,具有一次性消费的特点。”

因此,行业的后入局者不具备竞争优势。

此外,《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头部资本机构正加紧布局建设护理学院。据吴志军透露,远东宏信医院集团已建立了自己的护理学院。“其实相比于医生,我们更缺护士,而且护理人员的培养门槛相对较低。”吴志军说。

吴志军相信,这部分护理人才也将是未来“养老服务”的主要撬动力之一。

2.75W+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