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当前没有启用javascript,网站无法正常访问。请开启以便继续访问。武超则:未来A股分化明显 要坚守龙头
武超则:未来A股分化明显 要坚守龙头
2020.07.05 16:50 中信建投证券研究

近日,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召开线上媒体交流会。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行政负责人、新财富白金分析师、TMT首席武超则受邀出席交流会,围绕“TMT科技行业2020年下半年投资机会展望”的主题,分别从技术面、政策面等几方面问题发表演讲。发言全文如下:

虽然最近市场的外部环境变化比较大,包括疫情和政策方面的一些不确定性等因素,但是作为行业研究员,我们更习惯于自下而上,在不确定中去寻找一些确定性的机会。

我们看整个A股的上半年表现,虽然说指数没有太大幅度的表现,但是从整个的结构性的行情来看,比如消费板块和科技板块在一季度的表现是非常不错的,另外个股整个的分化趋势也比较明显。所以从上半年整个市场的投资者的情况来看,像公募基金,它的业绩表现和整个机构的投资表现都是明显跑赢整个指数的。这跟最近的一系列的资本市场改革也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看到8月份很快实行注册制,包括新三板精选层和科创板一周年,整个A股的趋势就是整个向下的市场的池子放开的过程非常明显,这么多年整个资本市场的改革,可以说20年也是一个交棒之年,我们认为这种趋势下整个市场个股的估值的分化也成为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这就是为什么从16年左右的上证50到这两年的科技50一直明显有超额表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结构分化的趋势。所以站在这一角度,我在分享对科技板块的看法时,更多的是自下而上从细分板块的角度以及一些上市公司的层面,在短期来看很多因素无法确定的大背景下,市场中有哪些东西能够让我们在下半年有一些确定的投资收益,这个是我今天分享的重点。

我将从4个层面来简单聊聊我对整个TMT板块的看法。

一、技术面

首先,从技术本身来讲,科技行业最核心的是技术本身的变迁或者说创新的节奏,它会决定整个板块或者说整个产业链有没有好的机会,或者说有没有可能诞生一些牛股的公司出来。从去年到现在,5G带来了全球的新一轮技术创新的周期的一个开始。

除了5G本身,像云计算和整个终端的变革(比如说从消费电子走向汽车电子,还有智能家居),已经在发生非常大的变化。虽然整个市场大家可能最关注的还是5G技术,认为5G可能对产业会有很大的影响。但其实如果放开去看整个云管端,即从终端到管道,再到上游的云端,其实这一轮它的创新的迭代是同步的,而从4G走向5G仅仅是管道层面的变化。另外如果我们从长远来看,硬科技里面还有更重要的变化,今年实际上受疫情影响最大的就是云计算。

从资本市场的概念来讲,云计算并不是一个非常新鲜的的概念,从14 ,15年一直到现在,它已经是全球投资领域最重要的板块,比如美股的亚马逊和谷歌等公司,这两年增长的主要的动力正是来自于云计算。

在疫情的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到线上办公和线上经济受到疫情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虽然大家有直观的印象,觉得远程带来了这样的一个流量的爆发,但是我们看整个上半年,去年移动用户人均DOU大概是7.8G,比2018年增长了70%左右,而今年上半年这个数据量可能在去年7.8G的基础上又翻了一倍。另外一个层面,我们可以观察几个大的云厂商的扩容和它在信息基础设施的投资,比如阿里和腾讯。阿里云经过多年的发展大概有80万台服务器,而今年阿里计划新扩容的服务器大概是30~40万台,相当于已有服务器数量的50%,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增量。腾讯的情况也是类似的,目前拥有100万台服务器,今年扩容的量大概在40万台以上。再看看全球的巨头,像亚马逊大概有400万台以上的服务器,谷歌也是类似的。所以从这点上看,疫情确实对整个线上流量的爆发有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催化和影响。但是从我们追踪到的数据来看,疫情对线上流量的影响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更大。

对于云计算,如果过几年回头看,今年20年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向上弹性的这样的一年。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to C端应用的兴起,比如说之前我们比较陌生的腾讯会议现在成为每天必备的工具,这是to C端带来的流量催化。当然C端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娱乐,比如说游戏和直播等,在上半年出现了一些现象级的产品,这个也是共建流量非常重要的一些因素。

另外一方面,在云计算增长的背后,B端上云的趋势也是推动流量增长的一个非常核心的变量,我们把这个叫做企业SaaS化的元年。过去传统企业尤其是B端企业,大部分的IT架构以本地部署为主的,但今年我们看到一个趋势,不管你是大B还是小B,不管是民营企业还是国企,都开始有上云的趋势。过去上云的企业以中小企业和互联网类型的民营企业为主,核心原因就是为了降低成本,像电商企业和游戏企业,都是第一批上公有云的,但是到今年我们会看到很多非常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些重要的领域,比如说金融行业、电力行业,和交通物流行业等,也开始有上云的趋势,他们上云并不仅仅是为了降成本,虽然降成本依然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更重要的叫提效率,上云会充分地影响后端的这种生产效率、前端的的响应速度,和应用的智能化水平等。所以这个进程是流量增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催化剂,很多行业,尤其是中大型企业,上云成为他们下一阶段能不能有快速发展的重要瓶颈,比如说美团,它是一个非常典型的o2o外卖行业,当他前端的业务量从1增长到10的时候,可以去扩充外卖小哥。但业务量从10涨到1000甚至到10000的时候,他必须要去搭建他的企业中台,这个才是订单匹配效率提升的核心,而不是简单的通过扩充前端的产能来去解决。所以未来传统IT上云或者说企业SaaS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动力,就是进一步的从过去的网络化和信息化,走向数字化,最终走向智能化,这是一个核心的变化。而不是说这几个阶段是相同的,很多人说上云没有什么新鲜的,但我认为20年是一个不同的阶段,从2010年到2020年,传统IT解决了一个网络化和信息化的问题,解决的是业务连接问题,而当下正在进行的数字化要做的是把生产数据和管理数据全部变成代码,要解决的是整个业务的数字化的问题。往后看10年,要解决的实际上是智能化的问题,它能够最终提升业务,这就是所谓的智能化。

这就是我的第一个核心观点,我觉得新一轮的技术创新仍然在加速,这个背景是以5G、云计算为代表的核心技术的一个驱动, 5G解决的是通路的问题,而云计算解决了底层的算力和效率的问题,最终它要通向的实际上是对整个底层的to C和to B的应用的又一个颠覆式创新,疫情是在加速这一过程。

二、政策面

第二点是关于政策方面,除了底层的技术,研究任何一个行业都要关心政策的变化,对于科技行业而言,今年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新基建,按照发改委解释,其实新基建大概分三层,第一层是底层的基础创新或者说创新基础设施;第二层是信息基础设施,就像刚刚谈到的5G、IDC和云计算,它其实就是信息基础设施;第三层叫融合基础设施,这个“融合”应该是新基建跟老基建的融合。如果按照这样去理解新基建,我认为新基建是希望能够把新技术当做一个提升效率或者说赋能的角色,能够跟传统行业融合起来,最终拉动传统经济新一轮的增长,或者说更高质量的增长。

2015年时大家最喜欢用的一个词叫互联网+,那个时候互联网其实是颠覆了很多传统行业,我们看到其实它也摧毁了很多行业,比如说过去的线下的商场商业,后来看到电商对它的影响是巨大的。其实我们看到的上一轮就是这种三季或者说移动互联网对整个产业的改变,其实它确实是一个破坏者,或者说我们把它叫颠覆者。

但是到了今天,其实我个人觉得这一轮技术革新应该叫产业+,而不是互联网+。之所以把产业放在前面,是因为这一轮技术革新中所有的技术,从它设计之初,考虑的问题不再是简单的去连接线上跟线下去解决一些to C的场景,而是更多地想要去解决产业领域的问题,从这点上来讲,我认为接下来如何能够将这些基础的信息化工具跟传统产业融合起来会是政策的重点。

这就是政策方面的重点,一方面我们要去关注信息基础设施,它一定会带来传统基建的一个投资,比如说今年运营商的资本开支大概在3000亿左右,投资到5G上面的将近有一半,这是比较可观的。再加上上文说的阿里和腾讯的投资,投到信息基础设施上的大概有5000亿左右,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规模。但是和传统行业相比仍有差距,未来如何才能拉动更高的投资,我认为必须将视野转向应用层,虽然硬件设施的确定性很高,但是接下来应用层的弹性会更大。

回顾通信发展的历史,3G兴起之后,最火的是手游和移动互联网的移动营销等场景,发展到4G以后,最火的是抖音、快手这些短视频应用。所以20年以后,其实应用一定会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包含to B和to C。

我个人比较看好的几个方向:第一个是移动办公带来的企业SaaS化,它在to B场景下是比较重要的。总体而言,今年会是企业级SaaS在to B的赛道向下渗透比较快速的一年,预测在这个领域未来会有越来越多大市值的公司出现。

另外在to B今年还有一个热点领域,就是汽车智能化或者叫车联网。伴随着新能源车的迭代,汽车电子相关的投入占比不断提升,汽车智能化的过程与功能机到智能手机的变化过程比较类似,相比于手机消费电子,汽车电子的市场远远大于消费电子。所以整个汽车智能化板块,包含智能座舱、智能系统,还有相关的激光雷达等,会是一个边际变化很大的一个应用领域。长期来看,未来汽车领域会发展到无人驾驶阶段,虽然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但相信只是时间问题,在渗透的过程中,整个产业链是持续受益的。

第三个是工业互联网,这是一个很长的赛道,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在这一领域最牛的公司可能不是TMT公司,而可能是传统行业的公司。技术在工业互联网中依然扮演赋能的角色,它更多的是帮助传统产业提升效率,使其从传统生产模式走向智能化的生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开始聚焦于一些传统的巨头的原因,当然做技术的公司也肯定会在这一进程中充分受益。

to C领域,相信大家了解得比较多,比如今年最火的游戏,从根本上来讲,一是疫情的影响,二是未来云游戏的趋势,它是在互联网世界去渠道化的过程,从这点上来讲,优质内容的议价权和话语权是在提升的,因为技术的变化使得端到端的传输变得非常简单,不再需要中间有一个很长的产业链。所以在to C领域,传统的游戏板块,它的业绩和新技术的迭代都是不错的,我们也是继续看好的。

另外,高清化的直播会是未来一个比较重要的趋势,以前用户观看视频需要下载或者在线,未来的趋势是直播,直播模式的感染力和付费能力更强,也更适合5G。

最后一个比较值得期待的就是VR和AR。目前看AR的进展会更快一些,因为它的落地的场景会更多,与5G的契合度也更高。

总结:在整个政策向下,新基建毫无疑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线,在这个领域,接下来大家在不管是产业还是投资的焦点,应该是从基建走向应用,在这个进程中产业赋能能够走多远很大程度会决定5G走多远。应用的领域会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估值的想象力以及这种创新的变化会更多一些。

最后说一下投资机会,首先谈一下今年整个产业的进程,按照今年三大运营商的5G建网计划, 2019年已经完成大概15万站的一个投资,今年的投资量应该在50~70万站。 根据上半年的数据,已经投下去的有25万。另外,在终端侧,虽然一季度受疫情的影响,整个出货量是有些预期下调的,但是我们测算在中国5G换机率可能在10~15%。目前韩国大概有600万左右的5G用户,渗透率也是在百分之十几的水平。到了21、22年5G换机率会更高,因为一般发牌后的三年是渗透的一个高峰,30%的渗透率可能是一个临界点,它会带来应用上的一些质的变化。

我们需要哪些领域会提前达到这样一个渗透率。总体看信息基建的投资比较符合预期的,虽然有疫情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但是总体看二季度其实回升还是比较明显的。从业绩上来讲,通信里面一些基建的板块,像设备商,光通信,包括里面的一些元器件相关的公司,包括云产业链里面的我们刚刚谈到的像服务器、数据中心,它的中报和三季报应该都是会比较好。

三、科技板块

二季度科技板块表现不是特别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家对整个华为产业链比较担忧。

现在国内的这些公司大部分还是以半导体设计为主,不管是中兴还是华为,以及大量的A股的半导体龙头公司,大部分都是在做设计的环节。而实际上核心的瓶颈是在制造,需要长期的投入和磨合才能突破,也就是说需要的不仅仅是是底层的团队和技术,最重要的还需要市场和时间。这就是为什么大家短期内对华为产业链保持一个相对谨慎的态度,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大家在消费电子里更愿意去看好苹果产业链。

从长期逻辑看,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国产化包括一些核心技术的底层的建设,对中国企业来讲就更重要,也意味着有更多机遇,更多机会。在整个国产化的路径下,相信一些真正有核心技术的公司会成为未来A股市场的核心资产,比如说正在回归的中芯国际等,从这个角度看,这条线会是未来A股市场的一个方向。

最后,伴随着整个线上化趋势,不管是to B的服务,还是这种to C的业务,都会承载在线上,这必然带来信息基础设施投资的爆发式的增长,以及流量的一个持续的爆发。

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信息安全板块很值得大家去关注,未来线上的安全也会也会变得很重要。

这就是我对下半年整个科技板块的一个基本理解,主要是三个点,第一点是整个的路径的变化,这是一个固有的基础规律,当下正在迅速地从网络化信息化走向数字化和智能化。

第二点,在新基建大主题下,底层的创新基础设施、中间的信息基础设施和最上层的融合基础设施,都是有确定性的投资机会,尤其在融合基础设施,很多点都是下半年大家可以关注的重点。

第三点,在具体的投资方向上,未来整个A股的分化趋势会比较明显,板块效应会减弱。接下来每个赛道里都会选出来一些龙头的好公司,相对指数有超额收益,而不是与整个板块同涨同跌。核心原因是一系列资本市场的改革,不管是注册制,定增,还是科创板等,会引导A股走向分化,资本也会变得更加理性,一二级市场的套利空间会越来越小,所以从这点上来讲,最终在选择上投资的选择上可能还是要坚守龙头。

四、风险

最后简单讲讲风险。在目前这个时间节点,第一个是疫情,目前我国的疫情控制相对明确,但是就全球来说还是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另外新冠疫情会不会常态化,对很多中小企业的影响非常大。

第二个,就科技领域而言,一个不确定性是中美关系,尤其以华为等龙头企业为代表,它其实是一个双刃剑,对我们短期肯定还是会有影响,如果中美关系走向一个比较紧张的状态,科技可能是一个首当其冲的领域。

五、Q&A

1、对下半年的网红带货有什么看法?

今年电商直播行业是发展得非常好的,有很多原因,特别是龙头互联网公司的推动,比如淘宝要求所有商家都要做直播,对整个直播行业有非常大的促进,整个生态变了。

但我对当下热门的MCN持谨慎态度。正是因为它非常火爆,大量的人迅速的加入到这个领域里,包括创业者和明星网红,但更重要的是要看到实际上在去年下半年和今年上半年大量的资本已经涌到这个领域里面。现在MCN已经开始出现一些分化了,顶级网红和普通网红之间的差距已经拉得非常大了,成为顶流的可能性已经下降。

在MCN这个已经很热的领域,这些具体的MCN公司可能是分化的。所以对一些特别小的、刚开始起步的MCN公司,我抱比较谨慎的态度。

2、由于云计算极其火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玩家进入,甚至很多钢铁企业也转型建设 IDC 中心,您觉得这个领域会不会出现供给过剩?

整个云的板块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是云的基础设施,最典型的是数据中心;第二层是公有云,最典型的就是像阿里腾讯这样的公有云企业。第三层是PaaS和SaaS类型的真正做应用服务的企业。

我个人觉得IDC领域里一个非常大的趋势就是集中化和规模化。

在七八年前,整个市场的份额是非常分化的,能够拥有1万个机柜的公司都是很少的,但现在看其实龙头的企业比如万国数据、光环新网和三大运营商,他们的机柜拥有量都在3万个以上。IDC行业的核心壁垒到底是什么?第一个是规模本身,因为只有做到规模化的运营,公司的利润率和议价权才能有保障。更重要的是流量均衡,比如说亚马逊在美国的供应链的服务商,它的数据中心像仓库一样均匀的分布,通过网络连接,这样做的成本是比单个的数据孤岛或者单个的数据中心低,最终形成一个自我的闭环,这个是更重要的。

这就是规模化对数据中心带来的一个意义,所以,第一点,行业要关注上万机柜以上的龙头企业,它的产业链的话语权和它的利润率都会更高一些。对于一些新入者,比如钢铁类的企业,钢铁企业转型IDC的一个很重要的契机就是他们有最主要的能源禀赋或者叫资源禀赋,一个是电,电大概占到数据中心成本的60%,,另一个是地,也就是区位优势,在一线城市的数据中心比在偏远地区价格更贵,销量也更好, 很多钢厂拥有工业用地。所以钢厂具备转型IDC的基础条件的,也就是资源上的禀赋,但是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客户,宝钢转型宝信软件很成功主要是因为它下游有360、阿里这些非常好的互联网客户,这个是很重要的。因为当IDC的下游——这些互联网厂商越来越集中以后,上游的议价权是在变差的,因为以前有很多客户,现在你的客户都上云了,大家的客户就变成阿里和腾讯这类巨头,此时如何围绕他们去做好服务就很重要,所以像数据港、万国数据这些阿里系的IDC厂商增长很快,这个也是很重要的原因。所以我觉得钢厂具备了转型IDC的基础条件,但是能不能做得很好,还要取决于他最终对客户的把控力,以及技术能力和运营能力。

公有云市场已经分化了,亚马逊一年有300多亿美金的收入,而阿里的公有云收入大概是它的1/76,所以总体来看,在公有云领域,小企业的机会可能不大了。但在PaaS和SaaS领域,一些小公司还是有机会的。

3、云游戏和之前的传统游戏有什么区别?包括对用户和市场有什么新的看点,大概有多大的新的市场的空间,对游戏板块的估值大概会有一个怎么样的影响?

现在的手机游戏大部分需要用户下载终端,而未来云游戏变成一个云化的,用户不需要下载终端,比较像电脑上的页游,打开网页可以玩,关掉就没有了,所有的缓存和数据处理都放在云端,手机只是一个显示器,从这点上来讲,如果传统的游戏变成云游戏,用户在云游戏平台里面打开就可以玩,没有下载这个动作,那么对整个游戏产业链最大的影响是分成模式和分成比例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

在原来的游戏下载过程中,如果用户是在安卓商店下载游戏,下载的通道要拿到7成的分成,内容方可能只能拿到3成,最高也就是5成左右。如果未来用户不需要下载游戏了,那么对于游戏的分发渠道,这部分利益是否会回流到内容方,这一点是需要讨论的,未来如果没有下载这个动作,对整个产业链的利益分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因为过去渠道的话语权是非常大的,分发下载的渠道占利润的大头,未来云游戏给产业带来最大的变化就是内容方,或者说原创的有IP的开发商,他其实收益会更大一些。云游戏可能还会带来一个变化,就是它会解放终端,云游戏对终端的这种存储算力的要求会变低,因为所有的处理都放在云端,而在以前用户没有性能好的手机,是无法玩大型游戏的。

并且,一些3A大作,包括在国外发展比较好的包括一些主机游戏,未来有没有可能在国内也会发展起来?

4、这几年VR炒作的噱头居多,实际上的应用似乎没有太大的进展。大概在什么样的一个时间节点,VR领域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

VR在前两年被热炒过一段时间,但是当时很多问题没解决,比如说终端的问题,像HTC、Google研发的VR产品,会带给用户眩晕感,并且单价很贵,这是产业没有发展起来的重要瓶颈,做VR游戏适配的内容商也很少。

但是到了今天,云化的趋势是一个很重要的催化剂,所有的内容和处理可以放到云端的话,对VR终端的要求就会降低的,首先单价会下降,然后对于终端的门槛就没有那么高。

另外在5G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催化剂就是网络。因为VR的码流是非常高的,又需要实时处理,4G能达到的峰值速率号称是百兆每秒,但其实是很多是达不到的。到了5G的话,网络速率理论上可以达到上G/s的话,才能达到实时处理和连接的速率要求,网络也是之前限制VR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瓶颈。未来VR会有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是网络端的网速的提升,另一方面是终端云化使得终端使用门槛降低。这两个点如果打通了, 解决VR的内容问题是水到渠成的,本质上要先有硬件的突破才会有好的内容。而今年我们看到其实底层硬件已经在发生变化了。

5、接下来半年来看,或者说再往后延长一点看的话,手机产品链上哪些细分的领域,您更看好哪一些,比如说像光学镜头、面板、电池、耳机之类的?

沿着我刚才的逻辑,如果说云化的趋势还在继续的话,其实整个终端的创新,更多的肯定是围绕屏幕和摄像头展开,这两年手机的创新主要是曲面屏或者多摄像头,在内存方面很难创新,是因为手机只是一个显示器。所以面板相关的和摄像头相关的产业链相对比较持续受益。

另外在消费电子链条里面,我们也在观察一些比如说穿戴设备相关的,虽然有5G换机的催化,但4G到5G的换机是渐进式的,不会像2G到3G一样,所有人都在换机,呈现爆发式。反而像穿戴设备,比如手表、手环,包括健康检测类的设备,是从0~1的变化,所以这些产业链里面的一些公司可能值得关注。

还有汽车电子,这里面它的0~1的变化会更多一些。

6、近期北斗组网完成,比较振奋人心,但是北斗产业链上的公司大多业绩不尽如人意, 您怎么看待北斗产业链公司未来业绩的情况?相关公司值得投资吗?

从第一颗卫星发射开始到最后一颗组网完成,资本市场在北斗领域并没有培育出太大的公司,美国GPS的情况也是类似的。

北斗产业本身是一个基础设施服务,这些公司在产业链里面提供基础的服务,但其实用户并没有因为多了北斗的服务而去多付钱,那么这个产业链的商业模式是有问题的。在to C领域没有太好的商业模式,核心原因就是GPS已经免费了,而且本身它变成一个大众的基础设施,所以短期看可能很难有什么太好的盈利上的爆发,但是从长期看,可以关注星空互联网领域,其实就是美国做贝塞克斯,包括国内其实我们也在做类似的事情,未来伴随着车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需要高精度的定位的,这也许会是未来北斗一个发展的契机。

目前看就是单独做北斗技术的很难成为一个商业模式,大部分是被集成在手机、地图服务或者像阿里这样去提供一些云服务里面去用的为主。

3.65W+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