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当前没有启用javascript,网站无法正常访问。请开启以便继续访问。“投大”还是“投多”? “最牛风投城市”哪家强?
“投大”还是“投多”? “最牛风投城市”哪家强?
2021.08.17 19:05 科创四川

此前,合肥政府官员参加央视《对话》节目谈及“最牛风投城市”,不少媒体也给合肥戴上了“最牛风投城市”的帽子,为合肥拉了一波流量。

“最牛风投城市”不只是“敢赌”

近两年,最令人意外的城市当属合肥,京东方、合肥长鑫、蔚来......几个明星项目的引进,让这个历史上始终被江浙沪遮挡的小伙子展露出锋芒。

风投不是闭眼赌博,合肥市相关部门负责人与媒体沟通时表示,合肥不是“赌城”,重大项目的落地不是一场任性、鲁莽的赌博。

不是因为赌,那么合肥模式赢在哪儿?

有媒体分析道,合肥的成功是因为有一只战斗力爆表的招商团队,不仅勤奋、专业而且具备独到的投资眼光。

但中国地方政府一向注重招商引资,张五常在《中国的经济制度》一书中曾提到他直接接触和认识的江浙一带的官员,认为他们都非常勤奋、专业,并且极具事业心,中国的经济成功,除了企业家之外,也有这些官员的很大功劳。

而合肥那套招商引资的政策,早年间便已实践于江浙一带,并无太大特别之处。

合肥的成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抓住了江浙一带产业升级过程中,原有产业转移的机遇,这是天时,以及地处长三角的地利。

合肥的独特之处,在于政府投资实体产业股权,吸引优质企业落地,进而形成产业集群,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但这也不是首创。

但为什么合肥尤其受到关注?其一与中国经济当前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点有关,其二在基于本身财政收入上,合肥的手笔确实够大,投资确实也够精准,这可不是什么投资模式,何况对于风险投资而言,少有的高收益背后有暗潮汹涌的高风险,能冲出重围的只是少数。

早在2020年的一场会议上,成都聚焦政府引导资金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将工作中心转向“抓好有效投资”,重新规划出一条更适合自己的投资路径,在近年的实践中,也渐渐收获一些成果,对比更激进的合肥,成都“最牛风投城市”打出了另一套组合拳。

“投大”还是“投多”

科创四川调研团队观察员注意到,在探索用政府引导资金撬动招商引资、引导本地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成都和合肥似乎走着不同的路。合肥似乎更偏好“投大”,成都更喜欢“投多”。

二十年前,合肥还被戏称为中国最大的县城,2000年合肥GDP在全国仅仅位列82名,排名还不及江门、邯郸这些三四线城市。在“招大引强”方面,合肥依靠2008年引进京东方;2012年起押注半导体和晶圆产业,陆续引进了联发科、长鑫等企业;2020年投资蔚来意图撬动电动汽车产业链几番大动作,合肥逐渐跨入万亿城市行列,在“产业配套”基础上,选择合适企业引入既是完善现有产业链,又是向更高端、或者更新的领域进行突破。

产业配套大家都会玩,但合肥的一项优势是无法复制的, 那就是长三角的优质朋友圈。

依托此项优势,合肥能够快速形成产业转移与协同,为其大手笔的投资提供了不少底气。但这样的条件,整个中西部也不过寥寥几个城市具备。

身处西南内陆的成都深知此理。

经过几年的摸索,成都似乎逐渐淡化大项目怪圈,开始将投资重心转向“抓好有效投资”,在项目上不再一味贪大,而开始转入聚焦主导产业深耕细作。相对合肥,成都的产业底子厚,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投资产业范围更广,更稳健。

用投资行话就是“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成都似乎在探索“投多、投精”,用官方话题体系叫“强链补链”。

以科创企业聚集度较为集中的高新区举例。高新区自成立之初就依托成都天府国际空港新城、高新南区、高新西区、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构建“一区四园、多点支撑”的空间布局体系,结合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实现区域共融发展。

发展至今,高新区园区产业百家争鸣,生产总值逐渐攀升。

2020年,成都高新区经济总量再攀新高、成为四川省首个经济规模迈上2000亿元台阶的高科技园区。202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400亿元,以8.3%经济增长率领跑全国,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晋升,稳居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

一名曾在高新区工作过的领导称,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逻辑上,高新区和金牛区曾经选择了不同的路径。特别是在土地资源利用上,当年金牛区喜欢引入龙头开发商,落地超大项目,城市很快得到改观。高新区却选择了精雕细琢,没有急着卖地盖房,在孵化园、天府二街等很黄金的口岸拿出大量土地资源,政府平台公司出资修建产业园区和办公楼,用极低的租金吸引企业入驻。如今,在神奇的天府二街、天府三街、孵化园周边,多家昔日的创业工作室如今成长成为科创板上市企业或是独角兽企业,如极米科技、医联等等。

科技板块开市2周年,成都高新区表现优异。截止8月15日,四川科创板已上市/进入IPO流程的企业共16家,高新区独占9家,已上市/注册生效待上市企业共12家,高新区5家。

在8月11日公布的“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2021)”——“园区营商环境TOP20”榜单中,成都高新区位居第一。从高新区放眼到整个成都,各产业间也更注重协同战略,如加强建设14个产业生态圈:

绿色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圈;航空航天产业生态圈;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先进材料产业生态圈;绿色食品产业生态圈;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圈;医药健康产业生态圈;现代金融产业生态圈;文旅(运动)产业生态圈;现代商贸产业生态圈;现代物流产业生态圈;会展经济产业生态圈;都市现代农业产业生态圈。

从农业到科技,机会均摊,彼此扶持,共谋发展。

据数据显示,截至4月底,成都境内外上市及过会企业共125家,其中,港交所上市公司22家,今年境内外新增上市公司6家,各项数据均居中西部第一。

而创投融资方面,截至2021年3月底,成都在中基协备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389家,管理基金949只,管理规模1499.81亿元,投出项目合计1376个,其中549个项目落地成都,项目投资账面价值309.15亿元。

8月初,成都本土刚刚长出来第一家世界500强企业——新希望控股集团。《财富》世界强榜单显示,新希望控股集团以316.057亿美元(人民币2181亿元)的营收跻身第390位,成为四川首个跻身世界500强企业。这家企业是在成都新津发家。

要说成都政府产业基金参股的大项目,大家知道的项目好像都不一样,项目很多,特别大的好像不能聚焦的其中某一个。但在企业招引上,成都自有自己的打法。从早些年的英特尔、富士康明星项目,再到如今的200多年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及高品质科创空间“批量孵化优质科创企业”探索,成都的经济持续保持着“一路狂奔”。成都通过大范围投资,整体产业稳步增长,合肥通过大手笔投资,也打了翻身战。

在最牛风头城市的打法上,没人敢说成都合肥会上演成都高新和金牛区的当年在土地资源利用上的“投多还是投大”分歧。冷静的观察者也深知,用合肥模式套成都,或者用成都模式套合肥,也许都不能取得比现在更好的结果。

投资圈没有“100%正确”

5月,巴菲特召开股东大会及伯克希尔2020年年报流出,年报显示伯克希尔在2020年计提了110亿美元的投资减值损失,巴菲特称这笔投资是笔错误。

股神尚且犯错,何况普通人?

投资界没有绝对的神话,只有被忽略的失误。

自2007年,合肥曾出现很多于本地实际不符,盲目追求成效的失败案例,其中最重大的便是引进船舶重工熔盛重工和生物医药企业北大未名两个案例。

2007年,合肥市政府宣布与江苏一家造船企业熔盛重工合作,在合肥成立熔安动力,一家生产船用柴油机的企业,这被列为2008年度当地1号工程,获得全市鼎力支持。

为了帮助企业落户,当地政府花费12亿元改造了从市内派河到长江的132公里航道。

但项目进行五年之后,由于航运市场大范围萎缩,造船业也开始削减订单,熔盛系企业陷入连环债务危机,最终资不抵债破产,据知情人士透露,这个项目让地方付出了近40亿的损失。

2013年,合肥政府宣布与北大未名集团合作,地方投资200亿共同在合肥建设医药产业园,未名描述的生物医药和每年千亿元大健康市场,合肥市认为自己捡到了宝贝。但在之后的三年里,合肥为医药产业项目建设的一期工程陆续落成,而未名集团原计划引进的生产线却迟迟未能落地开工,最终未名集团在2019年宣布破产重组,直到2020年末,未名合肥的员工仍在讨要工资,多位员工反映生产线开工后拖欠数月工资未能解决。

其实早在合肥“出道”之前,成都就已经稳坐“风投第四城”的位置很久了。成都被誉为中国VC最青睐的城市,在投资项目上更被夸赞阅历丰富,眼光独到。

跟合肥不同的是,成都作为网红顶流,国资参与的及其知名项目投资案例至今仍被时不时拎出来吐槽一番。其中就包含百亿级别的大项目:成都格芯。

2017年,成都看中仅次于台积电的全球第二大半导体代工企业格罗方德(简称格芯)对方表示决定将投资额达到近650亿的12吋晶圆厂项目落地成都。成都立马抓紧时间搞厂房、搞配套建设,等这些配套设施动工完成,格芯生产线引进却屡次延期,直到2018年3月格芯CEO更替,为了节省资本支出,成都项目被叫停,合作直接搁置。

而风声更大的锤子科技项目,虽然只是成都市成华区一家区属国有企业——成都东方广益投资有限公司给锤子科技投资了6个亿。但因为两次谣言风波,让成都陷入了尴尬。在此事最先引爆时,包括一些财经媒体、自媒体造谣“成都政府基金投资锤子科技”,事实是“当初给锤子科技投资6亿的,不是成都市政府基金,而是成都市成华区一家区属国有企业,成都东方广益投资有限公司。”

事发后不久,科技自媒体虎嗅等又爆出独家消息“成都成华区监察委已立案调查“东方广益6亿元入股锤子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事宜”,但很快便被成都官方辟谣。

这几年,成都本地媒体很少谈及最牛风投城市的概念。风投第四城的光环即便看起来风光,也难掩其本质中暗含的巨大风险,投资界盛传的“二八定理”,用在市场化VC上可行,但政府部门背上这份高风险的受益,还是需要仔细斟酌。

“投资风险大,炒股需谨慎。”这句个人理财的至理名言用在城市,逻辑同样适用。政府引导资金参与产业招商,培育孵化产业链,没有绝对正确的路径。经济自有其周期性,不同产业自有其发展的规律。

2.35W+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