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当前没有启用javascript,网站无法正常访问。请开启以便继续访问。独家专访|中自科技陈启章:“双碳”目标下,如何让民营企业成为科技创新重要力量
资讯独家专访|中自科技陈启章:“双碳”目标下,如何让民营企业成为科技创新重要力量
2021.12.29 16:22

编者按:筚路蓝缕敲钟成,上下求索知路远。这是一档针对科创领域上市公司核心高管(包括但不限于董事长、创始人)的访谈节目。“大佬们”有哪些少为人知的传奇经历?公司上市前后,他们的心路历程有何变化?《科创家》与您一起探寻,以期远眺未来。

本期,《科创家》栏目对话中自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88737)(下称“中自科技”)董事长陈启章。中自科技是一家成都的科创板公司,以催化剂技术为核心,致力于天然气(CNG/LNG)、柴油、汽油等燃料发动机排放后处理催化剂(器)以及氢燃料电池催化剂的研发、生产及销售。

一块小小的催化剂,是推动环保事业、国家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12月21日,记者见到了中自科技董事长陈启章。

当天,他身穿天蓝色工作服,左上角印着“中自催化”的logo。陈启章说,穿上工作服,就有了创业的干劲。这身工作服陪伴了他16年,也见证了企业的发展。

image

16年来,陈启章带领中自科技发展为一家上市公司。如今,已是一名成功企业家的陈启章,还要继续为环保事业贡献一份力量。因为在他的眼中,除了搞技术、做研发以外,还有一份对环保事业的坚持与执着,以及作为民营企业的时代责任。

燃料电池电催化剂第一股

作为燃料电池电催化剂第一股,在A股市场中自科技有着全新的概念。概念之下,中自科技承载的是减少汽车污染气体排放的使命。

今年,“双碳”目标给中自科技创造了巨大的机遇。但以科技、技术为企业发展动力的中自科技,绝不是空有架子。

在与陈启章的谈话中,记者发现这家公司已走在了行业前列,其不仅是全国内燃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内燃机排放后处理催化剂工作组组长单位(WG15);还是移动源污染排放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即柴油机/柴油车排放控制技术平台。

另外,中自科技还与四川大学成立了产学研联合实验室,目的就是为了研发出材料最优、性价比最好的燃料电池电催化剂。

以下是记者对话陈启章董事长:

《科创板日报》:中自科技于10月22日在科创板上市,作为燃料电池电催化剂第一股,您怎么看待这个称号?

陈启章:这个称号比较符合目前公司的定位和现实情况,氢燃料电池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中自科技做燃料电池应用端,催化剂是它的核心,是整个电堆的核心,所以几年前就在布局。

去年,中自科技获得了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性能/抗中毒车用燃料电池催化剂的合成技术与批量制备”的机会,在与众多高质量公司竞争中,中自科技以自身的科研创新实力胜出。所以燃料电池电催化剂第一股,符合公司现在情况。

《科创板日报》:上市后,股价有一定波动,怎么看待?

陈启章:股价表现由市场决定。作为一名产业深耕者,不应时刻关注股价短期波动,中自科技要长期为广大投资者负责,做好产品及公司的长远规划。市场有所波动,是因为今年前三季度,业绩主要受天然气涨价影响,使得下游需求大幅减少,影响了当期业绩。

但当前,中自科技在行业中的地位没有改变,而且还在不断加强,这是源于公司技术优势以及产品性价比优势。因此,中自科技在行业中具有相当竞争力。

7月1日,汽油、柴油车相继实施国六标准。对应的,中自科技在柴油车催化剂上也大幅放量,特别是2021年第四季度,中自科技为实现量化生产,在工厂实行24小时歇人不歇工。到2022年,中自科技会加大生产量,全年为柴油车催化剂供货,同时估计天然气新车需求也会回暖。

《科创板日报》:刚才您提到市场定位没有变,这个市场是指天然气新车领域的催化剂吗?

陈启章 :是的。在柴油车催化剂中,中自科技逐步在取代国外产品,实现自主可控,这个空间十分可观。

战略布局氢燃料电池电催化剂

近日,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深圳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发展生态体系,建成氢能产业技术策源地、先进制造集聚高地、多场景应用示范基地,实现氢能商业化应用,氢能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

接着上海将出千亿氢燃料电池顶层设计等发布相关规划。

目前,中自科技也在战略布局氢燃料电池电催化剂。

《科创板日报》:现在市场比较关心氢燃料电池催化剂及膜电极(MEA)研发情况,公司为什么要进行研发?是自身优势,还是战略布局?

陈启章:中自科技研发氢燃料电池催化剂及膜电极(MEA)绝不是为了蹭热点。

目前氢燃料电池电催化剂最常见的是铂碳催化剂,在中自科技长达16年的技术研发中,对于铂族贵金属材料的掌握与应用,能够让中自科技在氢能源电池电催化剂领域中也同样运用自如。基于公司贵金属催化材料、稀土催化材料、氧化铝催化材料等多种催化材料技术和先进的催化剂涂覆技术,可以使得公司在材料使用相对较少的情况下,还能保持催化剂性能依然稳定,这是中自科技的优势。

第二是围绕客户需求做研发。潍柴和巴拉德已在山东成立合资公司,潍柴和巴拉德分别持有51%和49%股份,其中巴拉德就是做氢燃料。对于中自科技来说,客户未来在哪方面有需求,就会提前做准备。除了潍柴,包括东风、一汽,都是中自科技下游客户,所以研发氢燃料电池催化剂及膜电极(MEA)也是为了公司下一步发展。

《科创板日报》:刚刚您提到的贵金属分散技术,大概什么时间能够成功?技术上,有没有什么障碍?

陈启章:技术上已经没有问题了。但一个产品要达到成熟状态,需要不断测试,工程开发创新需要时间积累,用时间去验证实验。因此只有不断试错,才能形成稳定技术状态,最后实现量产。

《科创板日报》:量产之后,是否意味着不缺客户?

陈启章:对,量产以后下游需要多少,中自就提供多少,而且粘黏性很强。

《科创板日报》:东风资本是公司股东,有没有跟东风汽车合作?

中自科技董事长陈启章 :合作是有的,中自科技已进入他们天然气汽车催化剂供应商名单。下一步,会进一步扩大和各大企业的合作。

《科创板日报》:中自科技上市后,接受了一批机构来调研,他们是看重技术,还是看重订单?

陈启章:感觉机构对中自科技关注度很高,实地调研要比报纸、网络上的感觉更直接。公司向他们介绍了技术研发,长期坚持投入取得成果。

机构投资者对两者都很关注。我们做的是减少有害气体排放,同时又有技术和创新,在这一逻辑,客户订单自然出现。

为“双碳”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1年7月1日起,我国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全面迈进国六时代。根据天风证券测算结果及细分市场测算结果,公司所处尾气处理行业的市场空间合计1,027.01亿元。

作为一家从事于减少汽车污染气体排放的企业,中自科技承载着治理空气污染,实现蓝天白云的梦想。

《科创板日报》:董事长您从事这个行业多少年了?

陈启章:16年。

《科创板日报》:从时间上看,已是一名行业老兵。在催化剂领域或者材料领域,您怎么做到心中有数?

陈启章:一是,从自身来看,干了十几年了,肯定对这个行业非常了解和熟悉,包括客户、竞争对手、上下游市场。了解的目的在于,要知道他们的需求,中自科技的产品就是围绕客户需求来研发。他们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多个维度发展。

二是,参加行业的研讨会。比如,国家标准制定等等。

三是,自己研判。根据市场情况,进行战略规划,调整产品线,比如氢燃料电池电催化剂、SOFC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研发。这种提前研发,在5年、10年之后,就会有相当的需求和应用。

《科创板日报》:现在处于“双碳”目标之下,怎么把握这个风口?

陈启章:在大气污染治理中,一个是固定源,一个是移动源。固定源就工厂,它需要达标排放;移动源是汽车尾气,针对移动源,中自科技对应的市场规模很广。

从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全面迈进国六时代来看,与国五标准相比,重型车国六标准要求进一步加严,NOx和颗粒物限值分别减低77%和67%,本次“国六”标准是目前世界上尾气排放最严标准之一,甚至超过了“欧六”标准。也就是说,每一辆汽车都需要执行更为严格的尾气排放标准,来达到更好的降低污染气体排放的效果。

《科创板日报》:市场这么大,什么样的企业可以获得先机?

陈启章:当然是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领先的核心技术才能带领企业长久发展。只有不断更新技术,才能更好地面对广阔的市场规模。然而,在催化剂领域,技术是有难度的。

催化剂属于化工领域的细分行业,在化工、新材料行业里属于高端技术和产品。同时,相关技术还在不断迭代创新,比如说国五国六的要求肯定比国一国二高。对于科创型企业来说,产品迭代几年就是一道坎,如果不去研发,后面就很难发展,所以研发一直是中自科技的重点规划。

《科创板日报》:虽然中自科技生产的东西不大,但承担的社会责任其实蛮大。

陈启章:对,作为一家减少移动源污染气体排放的公司。社会责任是中自科技的担当。在这方面,中自科技有很多事情要去完成和实现,公司生产的东西虽然小,但能解决很多问题。试想一下,如果给10万辆、20万辆提供催化剂,那么减少对应的污染气体排放将十分可观。

在减污降碳、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征程中,公司会持续加大科研投入,从攻克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到实现自主可控,解决行业关键核心问题,最终完成“治理空气污染,实现蓝天白云梦想”的使命。

《科创板日报》:在“控碳”目标下,中自科技践行了哪些责任?

陈启章:2021年11月30日“成渝氢走廊”成立,中自科技为18家成员单位之一。

“成渝氢走廊”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作为一家环保领域的企业,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此,中自科技持续加大科研投入,从攻克掌握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到实现自主可控,解决行业关键核心问题;在公司完善的管理体系下,加速科研成果工程化、产业化。同时,根据双方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做出反应,为推动两地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协同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2.45W+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