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核聚变
话题简介
可控核聚变被认为是“人类的终极能源”,但历经70多年的研究后,仍处在实验阶段

财联社7月4日电,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未来产业的实施方案(2025—2027年)》。其中提到,以重大工程为牵引,带动磁约束、惯性约束核聚变技术双线突破,促进可控核聚变前沿技术成果加速转化,培育发展聚变能源创新型企业。加快建设准环对称仿星器,全力争取聚变堆关键技术攻关工程落地实施,开展氘氚燃烧、聚变材料等研制,提升真空器件、涉氚阀门等配套零部件生产能力。依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加快建设电磁驱动聚变大科学装置,全力争取高效激光聚变能源工程落地实施,开展大能量激光器、重频靶等研制,拓展新型功能材料研发、激光加工等方面应用场景和商业化应用。另外,推动核医疗全产业链创新突破。依托乐山核技术应用产业园,提升堆照医用同位素分离提纯生产能力,实现镥-177、钼-99、钇-90、铜-64等主要同位素稳定供应。加快精准靶向放射性创新药物研发,推动一批新药上市。依托绵阳核医疗健康产业园,加快 FLASH(闪光)放射治疗装备型号验证、尽早实现量产,促进硼中子俘获治疗设备、多室质子治疗设备、重离子治疗设备产业化进程。
07月04日 10:36 阅 6.67W+
财联社6月23日电,2025年6月17-19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以下简称ITER)理事会第三十六届会议在ITER组织总部召开,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庄嘉率中方代表团出席会议。会上,理事会各方代表重点就2024项目基准分阶段实施工作、工程建造及安装进展、私营部门参与相关活动等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会议期间,ITER组织总干事彼得罗·巴拉巴斯基及其管理团队向理事会通报了ITER计划的最新情况。目前关键路径上各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中方牵头的企业联合体于近期顺利完成了真空室首批两个扇段的入坑组装工作,比原计划提早六周达成此重大任务节点。各方对ITER组织与各方国内执行机构紧密合作,推动项目取得显著进展表示高度赞赏。成员方在会上重申了ITER的重要价值,表示要共同努力推动计划走向成功。理事会会议期间,中方代表团还分别同ITER理事会主席、ITER组织高管团队、俄罗斯代表团、欧盟代表团举行了双边会晤,就共同关注的议题充分交换意见,合力促成理事会就有关议题达成一致。
06月23日 14:54 阅 5.28W+
《科创板日报》3日讯,斯瑞新材近期调研纪要显示,公司与下游的可控核聚变公司合作,开发了托卡马克试验装置磁体零组件,目前已经顺利装机运行,开发的耐高温铜铬铌合金材料正在新一代核聚变装置的关键部件进行测试,公司产品已成功应用并配套新奥科技等国内关键下游客户。
06月03日 15:54 阅 5.44W+
《科创板日报》29日讯,通用电气能源公司(GE Vernova)首席执行官斯科特·斯特拉齐克(Scott Strazik)表示,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关于推动核能发展的行政令可能将大举推动在2030年底前促成核电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在美国的陆续部署进程。
05月29日 15:32 阅 5.11W+
财联社5月29日电,据中核集团发布消息,近日,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再次创下我国聚变装置运行新纪录——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实现百万安培亿度H模,即装置同时实现等离子体电流一百万安培、离子温度1亿度、高约束模式运行,综合参数聚变三乘积再创新高,达到10的20次方量级,中国聚变快速挺进燃烧实验。
05月29日 08:54 阅 5.77W+
财联社5月18日电,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组织官网近日宣布,经过数十年努力,这一由30多个国家参与建造的“人造太阳”已完成其“电磁心脏”——世界最大、最强的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的全部组件建造。该成果被ITER称为“里程碑式的成就”,标志着人类向实现可控核聚变能源迈出关键一步。这一磁体系统由中心螺线管和六个环形极向场磁体协同工作。中心螺线管是一块总高18米,直径4.25米的圆柱形磁体,磁场强度达13特斯拉,相当于地球磁场的28万倍,强大到足以举起一艘航空母舰,结构强度可承受的力相当于航天飞机发射推力的两倍。环形极向场磁体是直径9至25米的超导磁环,中国参与制造。完整组装后的脉冲磁体系统重量将接近3000吨。
05月18日 12:42 阅 6.43W+
财联社4月29日电,美国私营聚变能源公司TAE Technologies与加州大学科学家携手开发出一种新型核聚变装置“Norm”。该装置不仅有望将聚变功率提升至传统装置的100倍,还能将运行成本削减一半,为人类实现核聚变清洁能源梦想带来新希望。相关论文发表于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
04月29日 06:04 阅 4.87W+
财联社4月28日电,国家能源局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的战略部署,指导督促企业加强核安全文化建设,落实核电安全质量责任,按照全球最高安全标准建设和运营核电机组,进一步提高核电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水平,确保核电安全万无一失。大力支持第四代核电技术、小型模块化反应堆、核聚变等前沿技术的研发攻关。积极探索核能供暖、供汽、海水淡化等综合利用,为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做出更大贡献。
04月28日 12:37 阅 5.69W+
财联社3月28日电,记者28日从中核集团获悉,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首次实现原子核和电子温度均突破一亿度,综合参数大幅跃升,中国可控核聚变技术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环流三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可控核聚变大科学装置,其能量产生原理与太阳发光发热相似,因此被称为新一代人造太阳。 (央视新闻)
03月28日 14:02 来自 央视新闻阅 7.17W+
财联社1月7日电,可控核聚变概念午后走强,久盛电气等多股涨停。消息面上,有媒体报道称,OpenAI CEO Sam Altman透露,核聚变技术将“很快”取得突破,他预计其投资的公司Helion将“很快”演示净能量增益核聚变。记者以投资者身份就核聚变相关业务情况致电久盛电气、融发核电。久盛电气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公司有部分核聚变研发产品,但还未形成规模,目前营收占比较低。融发核电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目前生产的产品当中没有涉及核聚变,旗下科研公司有可能会参与到材料的研发或者产品的试制过程,但相关资料尚未汇总至证券部。 (21财经)
融发核电-5.51%
久盛电气-3.91%
01月07日 15:35 来自 21财经阅 5.09W+
财联社11月29日电,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包层屏蔽模块首批产品发运仪式11月29日在广州举行。产品由东方电气集团承制,首批48件包层屏蔽模块以水陆联运方式发往法国。ITER计划由中国与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和美国共同实施,在法国南部用强磁场打造一个“磁笼子”,把上亿摄氏度的高温等离子体约束起来,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核聚变实验堆,被誉为全世界最大的“人造太阳”。据了解,2013年,ITER包层屏蔽模块采购安排协议在我国落地;2018年全尺寸原型件工艺过程认证完成,并进入产品批量化生产阶段;2024年首批产品制造完工并全球首发。此次包层屏蔽模块首发成功,意味着我国未来自主设计研发聚变堆关键核心部件有了强大技术支撑,进一步支持实现清洁能源的自由和可持续发展。
11月29日 22:37 阅 6.8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