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医疗
话题简介
为了支持相对成熟的人工智能辅助技术进入临床应用,又防止额外增加患者负担,国家医保局分析人工智能潜在的应用场景,在放射检查、超声检查、康复类项目中设立“人工智能辅助”扩展项,即同样的价格水平下,医院可以选择培养医务人员进行诊疗,也可以选择使用人工智能参与诊疗行为,但现阶段不重复收费。

财联社9月13日电,中国细胞与基因治疗大会(CSGCT)9月12日开幕,大会由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与CSGCT中国细胞与基因治疗联盟共同主办。大会期间,中国细胞与基因治疗联盟(CSGCT Board)成立。现场,《中国细胞与基因治疗产业发展及监管政策解读蓝皮书》发布,为产业与监管对话提供权威参考,助力推动CGT、多组学和精准医疗、脑机接口、AI医疗四个核心技术领域的发展。此外,中国细胞与基因治疗联盟也在现场成立,联盟将从政策支持、学术研究、临床试验、产业落地、国际合作、人才培养、公共教育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规划,致力于解决当前中国CGT行业面临的普遍问题,加快中国CGT产品融入全球消费市场,推动中国基因与细胞治疗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达到全球先进水平。 (新京报)
09月13日 16:51 来自 新京报阅 6.76W+
财联社9月11日电,人工智能药物开发商Absci宣布,与甲骨文和AMD合作,加速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的药物发现进程。公司的药物发现平台将应用甲骨文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和AMD的最新硬件。
09月11日 21:18 阅 5.15W+
财联社9月11日电,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开幕式上,蚂蚁集团CEO韩歆毅表示,医疗虽属低频行为,健康管理却是高频需求,两者结合可为AI深度服务提供土壤。而在面对“通用AI与专业AI哪个更适合医疗健康领域”时,韩歆毅明确表示,医疗健康的特殊性决定了专业AI的不可替代性,“AI医疗健康做到极致的话,用户不会走,他们在这里能解决问题。”
09月11日 15:58 阅 4.95W+
《科创板日报》11日讯,在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上,蚂蚁集团CEO韩歆毅表示, AI医疗的终极目标在于能像专业医生一样,提供个性化、精准且可信的建议,包括了解用户身体状况、合理推荐用药、持续健康管理等。而要实现这一点,通用大模型在相当长时间内将难以替代垂类的专业大模型。“专业能力强本身就是一条护城河,用得越多,越了解用户,这种深度认知恰恰是许多基础通用大模型很难做到的。”他认为,相当长的时间内,AI都无法替代医生,更应该是医生的助手。目前AI医疗落地仍面临三大核心难题:高质量数据、抑制幻觉和医学伦理。(记者 黄心怡)
09月11日 15:28 阅 5.06W+
财联社8月14日电,美国谷歌公司日前在其官方博客上宣布,与美国航天局联合开发一款用于太空任务的AI医疗助理,在远程医疗无法运作时也能实时为宇航员提供健康诊断服务。据媒体报道,“机组医疗官数字助手”已接受了三种场景的测试:脚踝损伤、腰侧疼痛和耳痛。结果显示“机组医疗官数字助手”诊断准确性较高,对腰侧疼痛场景的评估及治疗方案正确率约为74%,耳痛场景正确率约为80%,脚踝损伤场景正确率则达到88%。据介绍,谷歌和美国航天局正与医生合作对这一模型进行测试和优化,旨在提升未来太空探索任务中宇航员的自主健康管理能力。“机组医疗官数字助手”不仅可能用于未来太空任务,还可能为地球上偏远地区的人们提供医疗服务。
08月14日 18:47 阅 5.77W+
《科创板日报》30日讯,上海瑞金医院今日开源RuiPath病理模型中核心的视觉基础模型,并开源配套的测试数据集,覆盖了肺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胃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胰腺癌等7个常见癌种,同步启动RuiPath病理大模型全球多中心计划。据悉,瑞金医院RuiPath病理模型基于华为DCS AI解决方案打造,已覆盖中国每年全癌种发病人数90%的常见癌种,是上海医疗机构首个开源的病理模型。(记者 黄心怡)
06月30日 15:48 阅 5.56W+
《科创板日报》4日讯,6月3日,AI制药公司英矽智能的在研药Rentosertib的IIa期临床研究结果被刊登于全球顶尖学术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IIa期数据初步验证了该药物分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Rentosertib成为目前全世界进展最快的AI药物。(小K注:Rentosertib是一种潜在全球首创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候选药物。)
06月04日 09:07 阅 5.54W+
财联社5月13日电,AI大模型“六小虎”之一的月之暗面,近期对AI医疗产品进行了布局,用于提升旗下产品Kimi在专业领域的搜索质量,并且探索Agent等产品方向。针对上述信息,月之暗面回应《智能涌现》:Kimi近期持续在优化财经、法律、医学等专业领域的搜索信源质量,希望给用户提供更可信、可靠的高质量回答。 (36氪)
05月13日 14:21 来自 36氪阅 5.61W+
《科创板日报》10日讯,百川智能CEO 王小川今日发布全员信,反思了既往的不足。他表示,两年的战线拉得过长,不够聚焦。从通用基础模型,到医学增强的推理模型,到百小应和AI医生应用,再到过早进入商业化,极大增加了组织的复杂度。其次,虽然2024年中战略会明确了聚焦医疗,但没有让每个团队在医疗价值创造中深度思考“why”和“how”,进而部分团队工作目标出现了摇摆和偏差。他强调,仍将围绕AI医疗的方向专注聚焦,减少多余的动作,深度思考,坚定不摇摆。(记者 黄心怡)
04月10日 13:12 阅 4.95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