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盟发布量子战略,力争2030年全球领先
欧盟委员会正式推出“量子战略”,旨在到2030年将欧洲打造为全球量子科技领导者。该战略聚焦科研创新、量子基础设施、产业生态、空间与双重用途技术及人才培养五大领域,计划设立量子设计中心、六条芯片中试线和量子互联网试点,成立量子技能学院,并加强与成员国、企业和高校的协作。战略目标是推动量子科技转化、助力欧洲初创企业成长,提高全球私募资金份额,夯实欧盟在关键领域的技术主权和产业竞争力。
▌英加携手推动关键矿产可持续开发
英国与加拿大宣布建立五项科研合作,重点攻关关键矿产的绿色开发与循环利用,包括矿区水体修复、稀土和金铜共采、火山矿床识别及可回收供应链建设。项目获逾400万加元和100万英镑联合投资,支持从探索、开采到回收的全链创新。合作旨在满足全球对锂、镓、钴等关键原料的激增需求,提升矿产供应链韧性与环保水平,助力两国经济增长及国家安全,并为清洁能源和高科技产业提供坚实支撑。
▌KISTI发布AI生物数据分析平台
韩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KISTI)发布报告,介绍其AI基础生物数据分析平台,推动数字生物研究创新。该平台集成大数据、AI模型与高性能计算,支持疾病预测、诊断和新药开发,促进研究机构、医院和个人研究者协作。平台聚焦代谢疾病、难治癌症等领域,提供定制化AI分析与开放云端算力,显著提升数据分析效率与模型开发便捷性。KISTI强调,该平台将成为开放型研究基础设施,助力韩国成为生物科技强国,并呼吁完善相关政策与持续政府支持。
▌印度太空民企数量全球第二
印度凭借政府开放政策和ISRO技术积累,太空领域民营企业数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2025年相关企业达172家,行业融资频次超英日,吸引海内外资本。大量ISRO人才转向初创企业,加速卫星发射和创新能力提升。班加罗尔形成科研与产业聚集生态,带动太空科技快速发展。印度作为“全球南方”领军者,依托庞大人才和持续高增长,有望成为全球太空产业新巨头。
▌IDC发布工控系统三大新趋势
IDC最新报告《新型工控技术发展趋势分析》指出,传统工控系统面临精细化与智能化生产需求下的柔性不足和维护困难,云与AI等新技术正推动工控领域转型。报告总结三大发展趋势:一是“软件定义自动化”,通过虚拟软控制器提升系统灵活性与维护效率;二是“自动化+AI”,AI深度融入工控各环节,实现智能感知、智能编程和自优化控制;三是“全集成开发环境”,实现跨设备编程与高效数据管理。
▌亚太34%企业将AI治理纳入生成式AI软件开发核心
IDC研究显示,亚太地区34%组织已将AI治理优先嵌入到生成式AI主导的软件开发流程,重视代码级合规和责任。随着开发团队从简单编程转向智能协作,企业采用“治理即设计”策略,强化可追溯、可解释和安全要求,提升创新合规性。新加坡、印度、澳大利亚等地正完善AI治理框架,推动企业在软件全生命周期中融合伦理与监管实践。报告强调,负责任的AI治理不仅加速创新,也保障数据与决策安全,成为企业未来AI战略核心。
▌美国开发无“永久化学品”环保塑料赋能柔性电子
凯斯西储大学开发出新型无氟环保塑料,可应用于可穿戴电子、传感器等领域,避免“永久化学品”对环境的污染。这种新型铁电聚合物无需结晶即可展现可逆极化特性,具备可调电子性能且柔软有弹性,有望替代传统PVDF等难降解材料。该材料兼顾柔性与环保,未来在医疗诊断、红外探测及AR/VR等多种电子应用中潜力巨大。
▌SpaceX拟在佛州建设新卫星通信设施
SpaceX已向佛罗里达州马纳提县提交文件,计划在Myakka City建设占地0.73英亩、配备40座卫星天线的通信基地,用于支持高带宽、低延迟的数据传输。这一设施将服务于SpaceX旗下Starlink全球互联网项目。公司还计划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新飞船,至2030年预计在佛州新增600个全职岗位,进一步扩大其在该州的航天业务布局。
▌MIT孵化公司创立平台推动先进金属大规模快速开发
MIT孵化的初创公司Foundation Alloy开发出一种不依赖熔融的新型固态冶金技术,实现了超高性能金属合金的快速、低成本批量生产。该技术通过精确混合金属粉末和先进烧结工艺,可制备出强度高达传统金属两倍的新材料,将新金属开发周期从数年缩短到数月。该平台已为航空航天、汽车、能源等行业客户提供零部件试制,并推动新材料在火箭、核聚变和AI芯片等前沿领域的应用。公司模式突破了传统金属材料开发和规模化瓶颈,为新一代工业系统提供了更高性能、更高可靠性的材料基础。
▌国际联合科研团队共建单细胞基准平台推动方法创新
耶鲁大学与Helmholtz Munich等50多家国际机构共同推出Open Problems开源平台,为单细胞组学计算方法提供统一评测、工具竞赛与社区共建机制。该平台已涵盖81个公开数据集、171种分析方法和12项核心任务,采用标准化、自动化流程与多元评价指标,确保评测结果可复现、可追溯。研究人员可比对算法表现、提出改进并参与社区讨论与创新竞赛。平台推动不同领域专家协作,提升了方法创新效率,并揭示部分简单模型在实际任务中的优越性,为基因组学与AI交叉研究树立新范式。所有数据和代码向全球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