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沿资讯
话题简介
关注最新前沿科技,报道最新科技动态。

《科创板日报》17日讯,3月17日,沪渝蓉高铁崇太长江隧道的掘进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世界最大直径高铁盾构机“领航号”掘进突破5000米。崇太长江隧道盾构段采用“领航号”盾构机掘进施工,盾构机刀盘直径15.4米,是目前世界最大直径高铁盾构机。
03月17日 21:26 阅 5.43W+
03月12日 15:16 阅 5.08W+
《科创板日报》10日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的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新型脑细胞 ——“卵形细胞”(ovoid cells),这种细胞在物体识别记忆中扮演关键角色。这一发现不仅深化了人类对记忆机制的理解,还为阿尔茨海默病、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03月10日 14:28 阅 5.39W+
《科创板日报》4日讯,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加福民团队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华山医院成功实施全球首批共4例“三合一”脑脊接口电极同步植入临床概念验证手术,截瘫患者术后24小时内恢复腿部运动,最快10天尝试行走,初步证明了新一代脑脊接口方案的可行性。“三合一”颅骨植入式脑脊接口微型设备预计不久后进入临床。
03月04日 12:54 阅 5.26W+
《科创板日报》3日讯,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日前宣布,他们与其他高校研究人员合作开发出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新型工具,可通过分析人体组织样本来自动鉴别结直肠癌。该新型工具能自动分析样本,并突出显示包含不同组织类别的区域,可减轻医生的工作量,从而更快预测和诊断,并提出治疗意见。其能够识别与结直肠癌相关的所有组织类别,准确率达96.74%。相关研究论文已发表在美国细胞出版社下属的《太阳神》杂志上。
03月03日 15:23 阅 5.57W+
《科创板日报》3日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团队基于视觉学习与机器人技术的交集开发了一个方法,让机器人通过自我观察来完善动作并预测自己的空间运动。这项技术的核心在于利用普通2D摄像头拍摄的视频来建立对自己运动的自我意识。该研究团队在《自然·机器智能》杂志上发表了这项研究,揭示了这一过程。
03月03日 07:58 阅 5.28W+
《科创板日报》25日讯,日本东京大学与早稻田大学研究人员联合研发出了由人类肌肉驱动的长达18厘米的机械手。他们认为,这种技术可以推动未来生物混合假肢的发展。据日本共同社23日报道,研究人员将在实验室中培育的多条纤细肌肉组织捆绑在一起,连接至机械手上,在电刺激作用下,肌肉可以带动机械手移动物体,还能让机械手比出剪刀手手势。在生物混合体和假肢领域,这是向新的逼真度和可用性迈进了一大步。
02月25日 14:42 阅 5.64W+
财联社2月22日电,从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获悉,我国科研团队提出了单向量子直接通信理论,并成功研制出实用化系统,创造了在104.8km标准光纤通信实验测试中连续168小时、速率为2.38kbps的稳定传输纪录,量子直接通信从理论构想迈向实际应用阶段。此项研究由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与清华大学、北方工业大学相关团队合作完成,相关成果论文已在学术期刊《科学进展》发表。 (北京日报)
02月22日 22:18 来自 北京日报阅 6.42W+
《科创板日报》20日讯,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创新性的存储技术,利用晶体内的单原子缺陷来表示数据存储中的二进制数“1”和“0”,将几个太字节(TB)的数据存储在边长仅为1毫米大小的晶体立方体中。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纳米光子学》杂志上。
02月20日 08:48 阅 5.19W+
《科创板日报》19日讯,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科研团队成功开发出具有褐钇铌矿结构的稀土铌酸盐高熵热敏陶瓷材料,成功突破了宽温域高精度传感关键技术,为新型极端环境热敏陶瓷材料的设计合成提供了理论指导。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微尺度》上。
02月19日 08:12 阅 5.74W+
《科创板日报》18日讯,加州理工学院官网近日消息称,该校研究人员利用“纳米墨水”打印技术,可批量生产持久耐用的纳米颗粒阵列,作为可穿戴汗液传感器。
02月18日 08:24 阅 5.37W+
《科创板日报》17日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研究团队在数据存储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成功在一个仅一毫米大小的晶体立方体内存储了数TB的数据。研究人员利用晶体中的单原子缺陷,将数据的二进制1和0存储在其中,从而实现了这突破。
02月17日 16:56 阅 5.25W+
《科创板日报》17日讯,美国西北大学科学家首次确定了与说话意图相关的额叶以外的特定脑区——颞叶和顶叶皮层。这一发现为未来使用脑机接口治疗布罗卡氏失语症开辟了道路——使用脑机接口将大脑信号转换为语音。相关论文发表在13日的《神经工程学杂志》上。
02月17日 07:59 阅 5.78W+
《科创板日报》13日讯,当锂电池的寿命即将终结时,为它“注射”一针新分子,就能使它恢复原本的充电容量,甚至使得原本只能保证6-8年/1000-1500次充放电的电池,维持1万次充放电,且电池健康水平与出厂时几乎仍然一样。这是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纤维材料与器件研究院、高分子科学智能中心彭慧胜/高悦团队完成的最新成果。相关研究以《外部供锂技术突破电池的缺锂困境和寿命界限》(“External Li supply reshapes Li-deficiency and lifetime limit of batteries”)为题,2月13日发表在《自然》主刊。
02月13日 08:01 阅 5.53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