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当前没有启用javascript,网站无法正常访问。请开启以便继续访问。第二单!兴全基金6.5亿全认购药石科技,资本正加剧涌入这个行业
第二单!兴全基金6.5亿全认购药石科技,资本正加剧涌入这个行业
2020.02.25 16:55 金小莫|科创板日报

《科创板日报》(上海,记者 金小莫)讯,2月25日,药石科技(300725.SZ)公告称,公司定增预案已落地,认购者为兴全基金。后者出资6.5亿元全认购药石科技的定增,发行完成后,兴全基金成为药石科技持股5%以上的股东。

这让人不由想起2月中旬高瓴资本出资23亿元全认购凯莱英(002821.SZ)的定增,定增完成后,高瓴资本也成为凯莱英持股5%以上的股东。

半月内两单全认购,资本对创新药的“重注”再度让人浮想联翩。

《科创板日报》记者发现,上述两家医药企业有一定共性。比如,两家企业均是为创新药服务的第三方企业,擅长小分子药物领域,研发投入强劲。

上述共性也反映出市场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偏向性。有机构分析人士认为,随着集采推进,仿制药生存空间进一步缩小,原研药已是势在必行,这又进一步带动了产业链上游的第三方服务商,而与直接投资具有高风险性的原创新药相比,后者安全系数更。

东北证券、中信证券等多家机构已在2020年投资策略中明确表示关注该行业。行业龙头企业有药明康德、泰格医药、康龙化成等。“中国正处于研发外包服务黄金发展期,复合增速维持20%,是全球研发外包服务增速最快的市场。”前述人士表示。因此,投资机构对优质企业的“争夺”也在加剧。

与上述企业相比,药石科技的核心技术能力在于设计、合成、商业化生产分子砌块,这是一种类似于砖瓦、石头的中间体,可帮助构造药物分子。目前,世界排名前二十的制药企业中,超过80%是其客户。

而凯莱英方面,其技术优势在于制药工艺的技术创新和商业化应用。根据半年报显示,2019年上半凯莱临床阶段CMO收入3.54亿,较2018同期增长75%。商业化阶段CMO收入6.72亿,较2018同期增长33%。

长期来看,上述企业也面临着共性的“天花板”。另有分析人士指出,一是在创新药行业中生物药比重越来越大,传统化学药的市场正在缩小;二是创新药产业链越接近上游,其行业规模越小。

image

化学新药与生物新药在创新药中的比重(数据来源:美国FDA,图片来源:网络)

基于上述两点,分析人士认为,未来药石科技存在转型的较强预期和基础,相关案例有同行业企业睿智化学。

公开资料显示,睿智化学2002年进入化学药CRO领域,2007年转入生物制剂领域,2011年进入小分子CMO领域,2015年进入大分子CDMO领域;2018年与量子生物合并,向全球制药和生物技术行业服务商再转型。

2.69W+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