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创板日报》7月1日讯(记者 徐红)随着产品销售持续放量公司业绩稳中有进,在成功“摘B”之后,云顶新耀(01952.HK)最热切的希望就是,能够撕下贴在自己身上的“License-in(授权引进)”标签:
“虽然云顶新耀在成立之初主要以license-in为主要商业模式,但在过去5年多的时间里,我们的自研mRNA创新技术平台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在近日举办的研发日活动上,公司首席执行官罗永庆这样谈到。
随后在当天,云顶新耀公布了这些最新进展,以及基于该平台开发的肿瘤及自身免疫疾病领域核心管线,标志着公司“授权引进 + 自主研发”双轮驱动战略有了进一步深化。
资本市场对此反应积极,云顶新耀股价在随后的两个交易日里连续上涨,累计涨幅近20%。
不过,由于相关项目还处于早期阶段,并且此次活动发布的大多是临床前研究数据,因此也有分析指出,云顶新耀自研mRNA平台的长期价值的兑现还需综合项目进展,以及后期临床数据的进一步公布。
▌肿瘤疫苗管线:个性化与通用型产品齐头并进
据悉,基于该mRNA技术平台,目前云顶新耀已经快速搭建起一条初具规模的产品管线,主要包括两大类产品:一类是肿瘤治疗性疫苗,包括个性化肿瘤疫苗和通用型现货疫苗;另一大类产品是自体生成CAR-T。
其中,EVM16是云顶新耀首款进入临床阶段的个性化mRNA肿瘤疫苗,这款产品目前已经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启动1期临床研究,并在今年3月份完成了首例患者的给药。该临床试验初步数据显示,即使低起始剂量也能激发晚期肿瘤患者特异性T细胞反应,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与个性化疫苗不同,EVM14则是一款靶向5种肿瘤相关抗原(TAAs)的通用型的现货肿瘤治疗性双价疫苗,拟用于鳞状细胞癌的治疗。其最大优势在于“现货型”生产,无需像个性化疫苗那样为每位患者定制,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能够适用于多瘤种。
另据研发日当天公布的信息,EVM14全球多中心I期临床试验(EVM14 C101)预计将于今年三季度完成首例患者入组,合作的临床试验中心包括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和中国上海市胸科医院等。
肿瘤治疗性疫苗是近年来免疫治疗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其核心原理是通过激活人体免疫系统来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从而达到控制或清除肿瘤的目的。其中mRNA疫苗因为具有生产便捷灵活,成本较低等优势,逐渐成为研发主流。
具体来看,mRNA肿瘤疫苗又可以分为个性化疫苗与通用性疫苗两种设计路径,个性化疫苗可实现精准医疗,通用疫苗则有望实现现货化。
在全球范围内,Moderna、BioNTech和CureVac被称为“mRNA三巨头”,而这三家公司在mRNA肿瘤疫苗领域同样保持了领先地位。
其中,Moderna和默沙东合作研发的个性化黑色素瘤疫苗mRNA-4157(V940)已率先进入3期临床阶段,有望于2027年上市,成为全球首款上市的mRNA肿瘤疫苗。
另一款备受瞩目的个性化mRNA肿瘤是BioNTech和罗氏旗下基因泰克联合开发的BNT122,这款产品现在已经有3项临床试验进入2期临床阶段,分别用于辅助治疗结直肠癌、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和胰腺导管腺癌。
2025年2月,BioNTech在《自然》期刊上发表的1期临床结果显示,在接受手术切除肿瘤的胰腺导管腺癌(PDAC)患者中,BNT122能够持续降低患者的疾病复发风险。在中位随访时间为3.2年时,对这款疫苗产生应答的PDAC患者的疾病复发风险与未产生应答的患者相比,降低了86%。
“不仅如此,通用型的mRNA肿瘤疫苗在早期临床中同样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比如BioNTech公司研发的针对非小细胞肺癌的BNT116,在早期临床里面和PD-1联用,展现出了比较好的临床应答率,疾病控制率能够达到75%。”
“因此,无论是个体化的产品还是通用型产品,无论是治疗难治性的胰腺癌还是晚期的肺癌或者是黑色素瘤,可以说肿瘤疫苗都显示出了比较好的临床疗效。”罗永庆表示。
▌自体生成CAR-T:已取得多项临床前验证
虽然肿瘤治疗性疫苗截至目前全球尚无获批产品,但这个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早,因此对于云顶新耀而言,完全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实现跨越式和差异化的发展。
但自体生成CAR-T不一样,这是一个更为前沿和早期的研究领域,也没有太多前人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云顶新耀能做的就是努力走出自己的路。
目前云顶新耀基于自主研发的靶向LNP(tLNP)系统开发的自体生成CAR-T项目,可用于治疗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已取得多项临床前验证。在非人灵长类动物(猴)模型中,也已验证T细胞的高效转染、CAR的表达以及B细胞的清除效果,潜在开发用于肿瘤及自身免疫疾病。
自体生成CAR-T(In Vivo CAR-T)是免疫治疗领域的另一项前沿技术,近年来市场热度逐渐攀升。
这项技术的核心原理是通过病毒载体(如AAV、慢病毒)或非病毒载体(LNP/mRNA)等递送系统,直接将CAR基因递送至在患者体内,感染T细胞并整合CAR基因生成CAR-T细胞,这样就能绕过传统体外制备的复杂流程,实现“一步治疗”。
就在昨天(6月30日),艾伯维公司宣布以21亿美元现金收购Capstan Therapeutics,而后者正是一家基于mRNA-tLNP技术路线开发体内CAR-T的明星公司。
此次收购之后,艾伯维将获得Capstan Therapeutics的所有产品管线,包括一款潜在first-in-class体内抗CD19 CAR-T项目CPTX2309,以及Capstan专有的tLNP平台技术。
CPTX2309当前处于I期临床,被用于治疗B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6月11日,该公司宣布,CPTX2309的I期试验完成首批受试者给药。
罗永庆告诉记者,与传统CAR-T疗法相比,自体生成CAR-T疗法具有诸多优势,如患者接受治疗前无需进行淋巴耗竭化疗、可大规模生产等,有望有效解决传统CAR-T疗法面临的生产成本高、患者等待时间长等难题。
“传统的体外CAR-T需提取患者T细胞,体外进行基因工程改造后变成CAR-T,进行增殖扩增以后再回输给病人,这个过程会有比较多的短板,比如抽出病人体内的T细胞,改造以后回输大概需要20天左右的时间,回输之前还要把病人所有的淋巴细胞清除掉,这样就会大大降低病人的抵抗力。”
“整个过程不仅耗时很长,成本也很昂贵。相较之下,体内生成CAR-T可以用静脉注射的形式送达体内,这是对传统CAR-T制备流程的一种颠覆。 ”罗永庆表示。
不过,自体生成CAR-T的概念虽具颠覆性,但距离落地成为有临床可用的产品也还面临着多重挑战,包括体内环境复杂,目前自体CAR-T的转导效率还远低于体外制备;mRNA方案虽比传统CAR-T成本低,但可能需要多次给药,离“一针治愈”的预期仍有距离等。
“自体生成CAR-T通过递送技术和基因编辑工具的革新,有望将CAR-T从‘定制化‘转变为‘通用化’治疗,成为下一个肿瘤免疫治疗的爆发点。目前赛道以生物技术初创公司为主导,但大药企正通过合作并购快速跟进。未来3-5年临床数据的披露将是关键里程碑。”对此,有投资人这样向记者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