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当前没有启用javascript,网站无法正常访问。请开启以便继续访问。专访|普华资本沈琴华:投资紫光展锐合乎逻辑 关注科学家转变为企业家的能力
专访|普华资本沈琴华:投资紫光展锐合乎逻辑 关注科学家转变为企业家的能力
2020.06.24 18:33 科创板日报记者 陈夏怡

《科创板日报》(上海,记者 陈夏怡)讯,“自身能力和专业度过硬,才能得到其他领投企业的认可。”普华资本创始合伙人沈琴华在谈及与大基金等“国”字头基金共同投资紫光展锐一事时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

投资紫光展锐本身,并不需要过多注解。作为国内芯片设计领域的龙头企业,紫光展锐并不缺资金和资源的扶持。市场上也有众多机构对其“虎视眈眈”,因此当有限的名额给到特定的机构时,背后反映的则是企业和投资机构双方的互相认可。

作为杭州本土最富知名度的创投机构之一,普华资本至今已成立16年,主要聚焦于医疗健康、科技、文化消费、互联网等领域,代表案例有奇虎360、南微医学、云从科技、陌陌、乐刻体育、喜马拉雅APP、同程旅游、创业黑马、美柚、有赞、艾吉泰康、果麦文化、巴九灵、Pony ai、arm开放智能、芯耘光电等。近年来,其在半导体、医疗等硬科技领域的布局正不断增多。

时至科创板开板、注册制运行近1周年之际,创业板的注册制也将进入实操阶段,《科创板日报》就创投机构自身状况、行业热点、科创板带来的影响以及其和创业板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等问题,与沈琴华展开了讨论。

以下为本次采访的文字整理(有部分删改):

与“大基金”共同投资

《科创板日报》:目前疫情逐渐得到控制,怎么看待当前创投行业的整体发展态势,有哪些新的机会产生?

沈琴华:疫情对创投行业总体影响很大,尽调方式也从实地改为线上。从投资端来说我们所投企业大概有80%会受到影响,作为投资机构与创业企业是命运共同体,我们当然也会受影响。从募资端来说,资金紧张是行业共识,LP(有限合伙人)对DPI(投入资本分红率)等指标更为重视,对现金流也更为关注,这些压力对基金管理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投行业在后疫情时代,两级分化的趋势会加速,头部机构的优势显现出来,能够募到更多的子弹,能够投到更好的项目,而肩部以下的创投机构,生存的空间会被进一步挤压。

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少投资机会,比如医疗领域的一些细分板块像IVD检测(体外诊断产品)以及医疗防护保健领域。我们所投的一些做IVD检测和核酸检测的公司订单都出现了大幅增长。疫情对医疗行业也会带来比较大的变化,比如居民的健康意识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公共卫生基础建设方面的投入也有较大改善。

《科创板日报》:注意到普华资本在生物医药领域有很多布局,能否简要谈谈普华资本挑选医药公司的标准有哪些。

沈琴华:生物医药领域近年来发展迅速,资本市场的大力支持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从18年4月30日开始允许处于临床二期测试阶段的生物医药企业去香港上市,到19年7月份,科创板同样允许处于临床二期测试阶段的生物医药企业上市,这些制度的推出,激发了生物医药公司上市的热情,把生物医药企业的退出时间提早了近5年左右,对创投机构提供了利好。近年来,国家对该领域在技术、人才方面的持续投入,也使得生物医药领域不断发展。

在挑选投资标的过程中,我们比较关注创业团队的背景,青睐有研发经验的团队,我们也会关注到科学家转变为企业家的能力。同时由于新药研发时间比较长,公司技术的领先性和独占性也十分关键。此外我们也会根据估值,关注公司所开发新药的市场空间大小。

《科创板日报》:前不久,普华资本刚参与了紫光展锐的股权重组,一同投资的有大基金、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基金等。能否谈谈当时做出投资决策的原因,以及是如何找到机会和这些“国”字头大基金共同投资的。

沈琴华:芯片行业目前也是我们投资的重点方向。一直以来业内有这样一句话“南有海思,北有紫光”,投资紫光这样的行业龙头,合乎投资逻辑。前段时间寒武纪已经在科创板上市,中芯国际也已过会,在国产替代这样的背景下,相信资本市场会给这类企业有一个比较合理的估值。

我们和“国”字头基金有越来越多的合作,很多国有基金也是我们的投资人,我们也和国有基金有共同管理的合资企业。我们本身也有很多比较好的合作伙伴会共同去研究一些投资标的,比如这次和我们一起投资紫光展锐的金研资本。在这一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还是自身能力和专业度过硬,才能得到其他领投企业的认可。

《科创板日报》:如何通过投后管理,释放被投企业更多价值。怎样看待与被投企业之间的关系?

沈琴华:前面我说到,整个创投行业两极分化的趋势在加强,其实根本原因在于,VC乃至整个股权投资行业过了以前投完钱就可以坐着等收成的阶段,现在慢慢进入到一个精细化管理阶段,投后赋能变得越来越重要,机构也更加关注被投企业本身的业务发展。普华资本的投后团队正在不断扩张,目前中后台员工像风控、法务的人数正在不断增多,尽可能地为被投企业提供更多财务和法务上的支持,同时我们也会定期地举办行业活动、CEO分享会,促进行业内上下游企业的合作。总结起来,我们与被投企业之间就是休戚与共的关系,或者说我们普华以孵化为荣,能赛道聚焦、产业赋能,这也体现在我们的投资阶段不断在前移。

科创板更灵活 创业板更包容

《科创板日报》:科创板开市将满一周年,能否从创投机构的角度谈谈,科创板的开市和注册制的试行对VC圈带来的影响。目前又有哪些问题?如何改进?

沈琴华:科创板从去年7月份开市以来已近一年,目前在科创板上市的公司有100多家,普华资本所投的南微医学也是第一批在科创板上市的公司。在这过程中我们看到很多鼓舞人心的现象,比如说时亏损的企业、红筹企业等都能在科创板上市。

在这之前,这一类型的企业只能选择去美国和香港上市,因此科创板为这些企业提供了新的上市渠道。

在近一年的时间里,科创板对整个资本市场产生了比较重大的影响,相信这个影响会不断地持续,包括现在创业板也在推行注册制,相信之后的资本市场会更精彩也更值得期待。

《科创板日报》:目前创业板也将开始实行注册制,如何看待科创板和创业板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企业应该怎样选择?

沈琴华:科创板和创业板的区分相对来说比较明显,主要有以下三个方向。

从板块的定位方面来看,创业板主要支持处于成长期的传统产业以及将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深度融合的企业,更偏向的是模式创新。科创板主要面向的是前沿科技,是我国经济发展和战略规划的主战场。

同时科创板提出的“3+5”的科创属性,相当于是一种白名单,规定了哪些企业符合科创板上市的标准,而创业板则推出了负面清单,规定了哪些企业不可以上创业板。总体来看,创业板更具有包容性,明确了哪些企业是不可以上市的,除此之外,其他理论上都是可以的。而科创板的定位会更加清晰,主要聚焦于“硬科技”行业。

从上市条件来看,两者都考虑了市值、净利润和营收,但科创板又提出了5套上市标准即“5+2”,创业板提出了3套标准,即“2+2+1”。总体来看,因为适用标准更多,科创板的制度会相对更灵活一点。

从投资者门槛来看,创业板要求更低一些,目前规定个人投资者需要满足,权限开通前20个交易日证券账户及资金账户内的资产日均应不低于人民币10万元,并参与证券交易24个月以上。科创板对个人投资者的要求是,申请权限开通前20个交易日证券账户及资金账户内的资产日均不低于人民币50万元,且参与证券交易24个月以上。

企业怎么选择是一个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多维度来考量的问题,我简单提几点建议:

从企业的业务属性来说,如果你的企业科技够“硬”,那么我个人认为科创板是一个更适合的选择。

前面讲到板块定位的差异,相比较创业板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科创板更强调符合国家战略的“科技创新”。

所以,一方面,在上市流程上,目前科创板上市的企业,只要科技属性够“硬”,上市的流程相对是很快的。另一方面,就估值水平来说,科创板目前的倍数也是比较高的。总之,科创板看重的是科技属性,我觉得这是企业需要对自身做客观判断,然后做选择和决策的一个重要指标。

从上市条件来说,如果你的企业还没赚钱,那么目前唯一的选择就是科创板。

科创板五套上市标准中,有四套涵盖了非盈利企业,分别是“市值+收入+研发投入占比”“市值+营收+现金流”“市值+收入”“市值(医药行业)”等,市值区间涵盖了15亿到40亿。

其中,针对科创企业特征,科创板还增设了“研发投入”指标,即便你没赚钱,市值和收入都不太高,但只要研发投入够多,理论上也可以申请科创板上市。

而目前创业板仅有1套非盈利标准,市值标准为50亿。但这项标准一年内暂不实施,需要一年后再做评估。

最后,科创板是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一直起着示范作用,最近落地的创业板注册制也是在借鉴科创板的经验的基础上推出的。我觉得未来,科创板还是会继续发挥试验田的作用,也就是说,科创板仍然是中国资本市场的“试验田”,未来资本市场的一些创新做法,仍将最先在科创板进行试验和改革。

所以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后,将有很大机会优先享受到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红利。这对企业而言,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2.47W+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